怎样填补一把手监督的空白
纵观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腐败大案、要案,有一点似乎很明确,那就是与日常管理监督的缺乏息息相关。谈起这一点,与之相关联的部门都有些委屈:纪检监察部门说,没有发现有价值的举报线索;组织部门说,考察时众口一词,没有不良反映;上级部门说,那些违规的事情,他根本没有汇报;下属单位说,他是领导,有这个权力,说话谁敢不听?至于说舆论的监督、社会的监督等等,更是微乎其微。一来二去的,各个相关联的、有能力和责任监管的部门都没有太多的干系。
照这样说,出现了的问题,把板子打到谁的屁股上都有点不太合适。但问题却是一二再,再二三地出现了,有些还是在同一个部门“前腐后继”,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我想最关键的还出在对“一把手”的监督上,虽然有多个部门进行管理,但实际上又经常处于一种“无人管”的状态,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我们大家都知道,没有制度的规范,仅靠个人的自我约束,就难免不出现一些问题。人们常说,领导干部要慎初、慎独、慎微,其实如果缺少了制度的保证,要做到这“三慎”又是何其难矣。在古代,那也只是对君子的号召和要求,况且今天我们中的多数还是凡夫俗子乎?
鉴于此,要想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填补一把手监督的空白做起。从目前的管理体制上,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都归组织部门管,而日常工作都归上级主管部门管理,纪委主要查纪律作风方面的事,表面上形成了多家齐抓共管的局面,但由于责任没有落实到具体哪一家的头上,不出现问题谁也不想出头。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改变这种管理模式,明确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从比较现实的情况看,是不是可以考虑,一把手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具体有纪委和组织部联合成立的巡视组进行管理。因为巡视组履行巡视职责,就是要防微杜渐,加强日常的监督和管理。再说了,在职能机构之外再成立这样一个机构,也该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的巡视组工作方式,是深入到具体的地方和单位,对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开展监督工作,这样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力量有限,覆盖的范围较少,有的部门几年还轮不上一次。二是在具体的单位和地方,由于要巡察的事项较多,不得不牵涉了太多的精力。是不是可以明确,巡视组专门负责“一把手”的日常监督和管理,有何情况及时向纪检和组织部门定期通报。其他领导干部的监督由所在班子按照程序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减轻负担,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真正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官员的日常监督管理是一个大课题,近年来的种种问题也多出于此。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有火救火、水来土淹,而要寻求从体制、制度层面上解决问题的新突破。这才是问题的关健所在。 (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