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六成否决票给食品安全鸣警钟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发布的《2006年31个城市食品放心工程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市场安全状况感到不放心。
这个调查结果引起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他们普遍认为,社情民意已经给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下达了“最后通牒”。
质检总局日前公布的2006年食品制假售假十大典型案件中,从“吊白块”米线、有毒咸鱼干、苏丹红海椒面、硼砂凉皮,到加入蛋白糖、味精、氢氧化钠的假冒名牌啤酒,使用废旧皮革生产的食用明胶,过氧化值超标的食用油……各种造假制劣行为令人瞠目结舌。
“我们不知道吃什么好了。一般不敢去菜市场、小超市买吃的东西了。”正在北京市海淀区城乡仓储大超市购物的刘大妈对记者说,“帮我们给政府反映反映,民以食为天,在吃上不让我们老百姓放心,我们还能放心什么呀!”
全国政协委员吕建中指出,民意重于泰山,有关部门应当认识到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考虑一下为什么一个吃的问题多年解决不了,尽快拿出有力措施改善食品安全状况。
生产环节是食品安全的“软肋”
在生产环节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甚至个别大企业和名牌产品也不例外。有的知名产品竟然也存在提前标注生产日期的行为。
相对于企业造假制劣技术的日益高超,食品监管工作却存在着评价标准不统一、检测手段不先进、处罚力度不够等弱点。在“毒黄花菜”事件中就存在着这样的尴尬:《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黄花菜不属于“干菜”,不得使用硫磺等漂白剂,不得有二氧化硫残留;而质检、农业部门的标准中却规定“干菜”包括黄花菜,且明确了二氧化硫的残留标准。
“我国食品卫生的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生产环节。”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质检总局原副局长王秦平认为,要保障食品安全,必须抓好源头,防患于未然。 (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