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腐败分子受审高峰期到来
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2006年有202名厅局级干部“落马”,全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33668件,贪污受贿百万以上的案件623件。从数据可以看出,一年的反腐败硕果累累。
这些数字台前幕后究竟预示着什么?中央出台了哪些政策使反腐败深入人心?记者采访了中国著名的反腐败研究专家邵道生。他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纪委特约研究员。
权力资本腐败成主要形式
邵道生:去年一年,“权力资本腐败”成为各地的主要形式,比如“国企改制中的腐败”、“城市拆迁运动中的腐败”、“大型建筑工程中的腐败”和“金融领域中的腐败”、“股市中黑金操作的腐败”等成为各省市共同的腐败形式。
这些“特殊利益集团”一下子使我国的腐败进入了高发期、频发期,动辄百万、几百万的,千万、几千万的案件屡见不鲜,“窝案、串案(腐败团伙)”也表现得比较显著;就以这次上海发生的社保资金的腐败案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腐败案。
去年不仅有一批“地方性的高级干部”陷入了腐败案中去,更为令人震惊的是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和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落了马。上海社保基金腐败案也把用“国家资本”制造“亿万超级富翁”暴富的秘密彻底地暴露了出来,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权力资本腐败”的特点来。
反地产腐败风暴效果明显
邵道生:去年以“反地产腐败风暴”为龙头的反腐败也非常精彩。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反腐败若是找到了这个“王”,那就事半功倍了。2006年以“反地产腐败风暴”为龙头的反腐败就具有这一特点,一批以“土地腐败”为主要犯罪形式的贪官和不法奸商被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其中就有天津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宝金、安徽省副省长何闽旭等。
去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既抓“大腐败”又抓“小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强了执政党“亲民”的力度。商业贿赂系列案件的查处也将社会的注意力“扭向”与广大百姓更加关系密切的“民生”问题,“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
2005年来说,共有47306人被监察部门处以政纪处分,中高层腐败官员落网的越来越多。十六大以后受审的省部级高官达百余人之多,这是过去所未有的。
“空降”纪委书记彰显反腐决心
邵道生:“空降”纪委书记到省一级;在一些地方、部门、领域进行“垂直领导”;地方纪委书记的异地调动;以及将不称职的纪委书记“拿下”,彰显了中央反腐决心。
迄今为止,2006年已有15个省(市)纪委书记职位被调整,其中10省(市)纪委书记属异地调职,尤其是中国四大直辖市的纪委书记,完全由中央“空降”。应该说,中央对纪委领导体制所做的这个动作是很大的,老百姓的第一个感觉是:好,中国的反腐败斗争更有希望了。
腐败分子受审高峰期到来
邵道生: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反腐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腐败萌生、发展期,大致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后期;第二阶段是腐败发展、泛滥的高峰期,大致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的腐败与反腐败之间的相持、控制、治理阶段,这一阶段估计大致需要20—30年;第四阶段:本世纪中期后进入腐败得到根本遏制阶段,到了这一阶段,反腐败斗争才可以说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现在社会的反腐败斗争处于第三阶段的早期,反腐败斗争已经开始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来指导斗争实践,因而腐败泛滥的势头得到了遏制。
从十六大以后中国高层采取的反腐败力度和治理措施来看,可以说使相当一批腐败分子进入“开始受审的高峰期”。 (郭爱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