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着眼于困难群体”需要历史地看问题
·张刃·
“他们的境遇是历史的产物,他们的困难是社会的‘痛点’。给他们一点特殊政策,帮他们渡过难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组成部分。”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结束后答记者问时指出,“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困难群体”,“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总理所言极是。
困难群体包括哪些人?退休老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其他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和保障人员等等。除去由于现实主客观条件制约而陷入困境者,许多困难者之所以困难,大多都有历史背景的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何世斌在谈到一些国企老职工的困境时说,“不能割断历史,要意识到五六十年代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实行社会养老统筹后,他们参加养老保险的时间短、基数低,跟其他人的差距不断拉大。”何委员不仅具体分析了老职工的困难原因,而且为我们思考和解决困难群体问题提供了一个视角、一条思路:不能割断历史,要历史地看问题。
退休老职工工作的年代是计划经济时期,实行高积累低工资低消费,所以说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能割断历史,就是要承认他们的贡献,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他们提供切实的帮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补偿。
下岗失业人员大多是所谓“4050”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在企业用工拥有自主权的条件下,这些人的下岗、失业几乎成为一种必然,生活因此陷入困境。如果我们历史地看待这个群体,我们就应该承认,这些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风华正茂时,为国家为企业分过忧,做过贡献。他们在低收入的计划经济背景下度过了青春,人到中年又为企业改制、社会转型做出了牺牲。他们技能单一也与当时的教育、就业政策等相关,而且几乎没有选择的可能。在一定意义上,这个群体是历史进程中社会成本的一部分。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到了有能力扶助他们时,政府和社会有责任、有义务为改善他们的境遇提供一定条件。
农民工困境的历史渊源更久远。千百年来的城乡差距、户籍管理的二元结构,使农民“天生”就“矮”于城里人,由此派生出歧视乃至无视他们的正当合法权益,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上都有别于城里人。当数以亿计的农民走进城市,开始历史性的身份转换时,这些问题就显得愈发突出,农民工也成为重要的困难群体。重视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对历史的担责,也是推进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决困难群体问题不能割断历史,重要意义在于提高对这个群体形成原因的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