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化工企业由用水大户变为节水状元
——来自陕西化工企业的报道
在一般人眼里,石油化工企业是耗能大户和耗水大户的代名词,甚至有人认为,石油化工企业正在与民争水,成为各地,尤其是城市用水紧张的“罪魁祸首”。然而,笔者通过采访发现:不少化工企业通过不懈努力,已经去掉了耗水大户的“恶名”,成为当地有名的“节水状元”。
西安西化热电化工有限公司企管处宋湘处长告诉笔者:目前除了拥有6.2万吨/年PVC、10.5万吨/年烧碱和3.5亿千瓦时发电能力外,电石、盐酸产能均大幅增加。但公司用水量却由原来的1.9万立方米/日降至现在的1.1万立方米/日,单位产品水耗缩减了五六倍。
作为陕西省最大的化肥企业,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由于采用的是世界先进节能的煤气化、净化、合成氨、尿素、循环水及废水处理装置,单位产品能耗、水耗低,节水降耗空间小、难度大。但该公司始终坚持“用能必计,计量准确,考核严格,奖惩兑现”的原则,对超过核定用水指标的单位和个人严格处罚,使全体员工节水降耗意识普遍增强;通过投入巨资,建成气化炉灰水沉降池、工艺冷凝液回收处理回用管网等设施,使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7%,工艺冷凝液回收率达90%以上,愣是将“节水空间很小”的装置水耗,由原来的1700立方米/小时降至现在的1300立方米/小时,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省级节水先进单位”。
为破解去冬以来,因陕西地区持续干旱少雨,公司水源地——沋河水库水位低于警戒蓄水量,极可能出现工业与生活“抢水”的难题(该水库也是渭南市民日常用水的主要水源地),渭化集团不久前已采取包括“尿素、气化的几个中间储槽(F103/F204和1302)的溢流严格控制、减少循环水量”等一系列节水措施,实施节水7000立方米/日,以确保当地居民用水安全和企业正常用水。
“但这些只是权宜之计,为了长期节水,大幅降低用水量,我们还将在5月份设备大检修期间,投入150多万元,实施尿素工艺冷凝液回收改造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上马中水回用装置,在提高水循环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废水的零排放。使我们的‘甲双’(20万吨/年甲醇和5万吨/年二甲醚)与化肥装置的用水总量,不超过甚至低于原来单套化肥装置的用水量。”渭化集团总经理助理姚继峰向笔者透露了公司将实施的更大的节水计划。
令笔者欣慰的是:在大型企业集团注重节水降耗的同时,小化工企业的节水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
米脂县氮肥厂是陕西北部目前唯一存活的国有化肥企业,该厂杨树枝厂长自豪地告诉笔者:2003年,他接任厂长时,米氮的碳铵产量只有7万吨/年,而用水量却达70立方米/小时。2003年以来,企业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锅炉、造气炉、循环水设施的节能更新改造,上马了废水处理回用设施,实施了用水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结果,产能由7万吨/年增至15万吨/年,耗水量却由70立方米/小时降至不足60立方米/小时,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较原来下降了30%多。
谈到节水降耗的意义,这位朴实憨厚的北方汉子说:就眼前而言,随着水价及原辅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节水降耗意味着成本的减少,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而从长远看,企业要发展,规模就要扩大、产品就要增多,而伴随着规模扩大与产品的增多,企业对水、原料、资源的消耗也将大幅增加。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尤其是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陕西等北部省份人均水资源量更少,工业与生活、农业抢水的事情已经并将继续发生,还可能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工业企业,尤其是被人们视作耗能耗水大户的石油化工企业,如果再不注重节能节水,别说发展壮大,恐怕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所以,企业搞节水降耗,与其说是为了节本增效,不如说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陈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