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15日
区县新闻
02

绽放在高原深处的山丹丹

——记省劳模、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郭秀玲站”站长郭秀玲

(上接一版)

记得2001年10月10日,刚20出头的郭秀玲技校毕业后,怀着对石油事业的美好追求来到第一采油厂,当她在汽车里奔波了5个多小时,看到的全是连绵不断的黄土深沟,她的心就凉了半截。等来到王十六转(郭秀玲站的前身)时,其艰苦的环境大大超出了她的意料。当时站还没有完全竣工,满院子的砖头、泥沙和废料,连一个像样的值班室也没有。每天上班,郭秀玲就和姐妹们拿个小凳坐在注水房里值班,注水泵巨大的轰鸣声震得她们耳膜嗡嗡乱响。这还不算什么,特别是那时没有正式的宿舍,十几个女孩挤在一个活动房里,两三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吃饭也是馒头就咸菜。因为没有厕所,到了晚上上厕所都要偷偷摸摸地找个山洼处几个人结伴而行。

在这样的环境里,郭秀玲想过退缩。但当她想起父亲临走时告诉她:“你是石油工人的后代,产石油的地方,都很艰苦,再苦再累,一定要坚持!”在困难面前,郭秀玲没有退缩,她和一帮姐妹上班坚守岗位,下班就开始改变生产环境。她们清理路面、栽花、种草,用钢刷子打磨花砖……如今郭秀玲站已变成一个四季有花、道路干净、生产现场有序和拥有食堂、宿舍、图书室功能齐全的优秀站,被职工们戏称为“安塞的布达拉宫”。

郭秀玲已在这儿战斗了近7个春秋,她像一朵山丹丹花一样,深深地把根扎在了大山深处。

(二)

女性的柔弱没有阻碍她对石油事业的热爱,她像山丹丹一样,让火红的花朵绽放在山巅之上。

希望是点燃生命的火炬,责任是负重前行的内在动力。为了更好地适应这儿的环境,郭秀玲上班时一边帮老师傅干活,一边向她们学习,平时一遇到急险难重的活儿,总是抢着干;下班后,她又抱着书和工艺制度,一点一滴地学习,有时为了不影响大家的休息,她就抱着书来到路灯下,无论酷暑严寒,她都没有间断过,这几年她记录的学习笔记已塞了满满一箱子。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学习?郭秀玲告诉记者:“我们站大小设备上百台,站内工艺流程如蜘蛛网似的纵横交错,如果不了解每一个管线流程的来龙去脉,不掌握每一个阀门的功能用途,就会在工作中酿成大错。”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扎实的学习,郭秀玲熟悉了那些蜘蛛网似的管线的流程,并很快成为全站第一个能够维修注水泵的女工,继而又成为全站综合技术多面手。技术上的成熟,促使了她思想上的升华。2004年,年仅25岁的郭秀玲在民主选举中以全站最高票当选为站长。同年7月,她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郭秀玲站”是一个集来油计量、脱水处理、净化油外输和污水回注等于一体的大站,每年都有大批实习工来站工作,培训好她们又成为郭秀玲的一个新工作内容。她结合站上的实际,制定了岗位循环培训,一遍一遍地介绍给大家,手把手地教大家。

在“郭秀玲站”的女工中流传这样一句话:郭秀玲当工人时,想着每天干好自己的工作;当了站长后,想的是把站上每天的工作干好。她每天都要到站里逐个项点巡检两遍,发现问题和疑点从不放过。由于经常给大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久而久之,她还形成了一本“易犯错误备忘录”,并根据这些备忘录制作了点检卡,提高了巡检工作质量。通过这个办法,大家工作轻松了,郭秀玲却付出的更多了。

一天凌晨,迎着朝霞,郭秀玲巡检时忽然听到计量间“咔咔”响,凭着过硬的技术经验,她知道是外输流量计卡了。个子不高、瘦小的她,连忙将外输流程切换到旁道,随即和值班的姐妹一起,硬是将重达100多公斤的流量卡卸下来,取出了卡在流量计里的一小截铁丝。就是这样,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吃苦精神,在不到一个小时就让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转。

在家郭秀玲也许是柔弱的女性,需要丈夫的呵护;但在站里,她却是坚强的石油工人,一个被称为长庆油田“铿锵玫瑰”女子站的站长。她不但像山丹丹一样在黄土高原扎根,而且还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三)

爱与被爱,构筑了温馨的港湾,她要在和谐的氛围中,像山丹丹花一样,和姐妹们一起争艳。

家是港湾,是温暖,是希望。郭秀玲有两个家,一个是很少回的家,一个就是常常不能离开的站。她爱这个设在山巅的家,也爱姐妹。她要用自己的爱为大家构筑一个温馨的港湾。

站上有个小姑娘,因为离家远,晚上睡觉经常在被窝里偷偷流泪,郭秀玲知道后就把她约出去,坐在月光下的山坡上谈心,说家常,最终使她把心用在工作上;有位老师傅因为儿子学习差常常心事重重,郭秀玲就主动承担起了她儿子的家教,在寒假将这位老师傅的儿子接到站上进行辅导,在郭秀玲的帮助下,孩子学习进步很快,第二学期考试,两门主课都考过了70分;实习生裴尚萍喜欢裙子,在她生日那天,郭秀玲特意为她买了一条红色的连衣裙……在工作中郭秀玲透射出男性的坚强,在生活上却处处显示出女性的阴柔。去年12月王十六转被命名为“郭秀玲站”的时候,她把上级奖励的5000元钱分给了姐妹们,大家不要,她便说:“工作是大家干的,荣誉也应该属于集体”。

人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17个女人在一起?在这个清一色的女性站里,要把大家凝聚到一起也是不容易的事。郭秀玲针对女子站的特点,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管理“四法”:即“温情管理法”注重关爱与信任;“点控管理法”在于细化过程控制;“岗位循环培训法”从易到难,提升素质;“岗位立体考核法”量化了工作,重视业绩,促使女工都有成就感和价值取向。“四法”管理实施后,不但在“郭秀玲站”效果明显,而且还被采油一厂和油田分公司选定为基层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推广。

大山的荒凉阻断不了她的热情,高原的沙尘也遮挡不住她的梦想。郭秀玲担任站长以来,她们站获得了陕西省巾帼建功示范岗、长庆油田基层建设示范点等八项集体荣誉;郭秀玲先后获得了“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个人”、油田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13项荣誉。

采访结束时,记者又看到郭秀玲那句写在墙上的格言:“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一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其实,在黄土高原的腹地,在祖国的石油战线上,有许多像郭秀玲这样的年轻女性,她们默默无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像山丹丹花一样,不问寂寞,不问艰辛,只把美丽绽放在高原深处。

本报记者 阎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