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商海谋大道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仝明科
副总经理仝明科
在陕西西部的工业重镇宝鸡市,近年来升起了一颗熠熠放光的新星——陕西东岭集团。一个民营企业由2万元起家,到如今拥有59亿元总资产,其发展之神速令世人感叹。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成长企业100强,看看他们在全国企业的排位,人们更难以想象他们在飞速发展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仝明科作为企业的创始人之一,从1982年进入集团的前身——东岭机械铆焊厂当工人,到现在身为集团副总经理,从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岭集团发展的轨迹。
经营之道——触摸市场脉搏练就应变真功
1982年高中毕业后,仝明科来到由村民小组创办的东岭机械铆焊厂。小伙子思维活跃,干活卖力,很快赢得了大伙的信赖,。次年20岁的他被大家推举为副厂长。1988年,他和厂长李黑记一起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从敲敲打打生产烟囱,到创办东岭拉丝厂,再到涉足钢材贸易,仝明科主要负责经营销售。一个农村青年一头闯进商海里,不知遭到过多少白眼。一年有300天他几乎都在外奔波。不分白天黑夜,吃干粮睡地铺,他几乎跑遍全国所有大型钢厂和大半个中国钢材市场,先后和20多家钢铁企业建立了业务协作关系。1994年成立东岭物资站时他出任经理,10年的磨砺终于使他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学会了游泳。一路走来的艰辛,让仝明科坚定了久久埋在心中的信念:认准的目标,吃再大的苦也要走到底!就是这份倔强,为企业以后的成功储存了能量。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东岭物资站更名为东岭物资有限责任公司,仝明科任总经理;2000年,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组建为陕西东岭工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东岭集团),仝明科出任副总经理。此时的东岭集团,已不再是昔日的小帆板,而逐渐变成一艘巨轮,乘风破浪勇敢前行。从这一年起,集团每年以40%的增长速度超常规发展。仝明科作为决策者之一,企业每一次重大变革,他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并全力组织实施,把规划变成美好的现实。
从1997年开始,在仝明科的组织推动下,东岭先后以兼并、租赁、收购、控股等方式参与了宝鸡市金台物资回收公司、宝鸡市五交化公司下属的先锋商场、凤县锌品厂、宝鸡焦化厂、陕西略阳钢厂、西安第一轧钢厂等危困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助推其扭亏为盈,实现赢利,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近万名职工重新有了稳定的工作。
“东岭集团参与国企改革,救活了一批企业,把不良资产变成了优良资产,职工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国家税收增加,社会稳定,国家收益最大。”这是宝鸡市领导对东岭的评价。2006年,东岭实现销售总收入122亿,成为宝鸡首家收入过百亿元企业,实现利税7.8亿元。从2000年至今,已向国家上缴税金10多亿元,成为陕西民营企业纳税第一名。
作为集团主管经营销售的副总经理,仝明科感到了肩头担子的重量。东岭集团每年200万吨钢铁、100万吨煤炭、40万吨硫酸、30万吨金属制品、20万吨铅锌矿粉、20万吨铅锌产品等原材料的购进和产品的销售,如此之大的吞吐量,每天3000万元的资金链如何衔接,这都让仝明科如坐针毡,那根紧绷的神经须臾不能放松。以前单纯钢材贸易一年不过两百万吨左右,且只是在流通领域运作。现在高炉一旦点着,一年365天一刻也不能停,否则上亿元的设备就要报废。一旦了解到哪个生产环节可能原料存量不足,他就疯了一样带上人马立即撒向四面八方。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有时提着现金拉不上货,有时碰上“热情”的主儿,“你喝多少,给你多少货”,此时再大的头衔也不济事,只能豁出命来以企业为重。10多年来,从未因原材料不足使生产受损。仝明科为企业默默奉献的精神也得到大家的认可。
企业经营不断拓展,如何最大程度降低经营风险,就成了决策者思考的大事。在李黑记的大力支持下,仝明科开始利用东岭钢材贸易的销售点构建东岭物流产业的信息平台,把全国20多个单纯的钢材销售点变成企业产供销的信息服务平台。钢材、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集团所涉及行业所有的供求信息网点都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产品也能在最佳时机出售。用仝明科的话来说,由于他们掌握的是第一手资料,与其他渠道的信息少了时间差,才为东岭夺得了先机。也正是由于东岭近年来不断完善的产业链,也让决策者能更准确地判断市场走向。2004年,仝明科敏锐地发现上游产品铁矿粉全球涨价,果断地大量购进线材,后来钢材市场暴涨,仅此一项仝明科就为企业获得了数千万元的利润。
20多年的不断求索,仝明科娓娓道来的经营之道: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基于对经济发展趋势、市场经济态势、企业自身优势的清醒认识和把握,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始终要力争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无论是经营思路、市场定位,都要敏锐地触摸市场脉搏,紧盯市场、紧盯客户、紧盯对手、紧盯供应商,分析和判断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主动调整主动适应,力争先行一步,从而做到步步为先。正是有了高屋建瓴的前瞻性,东岭才不断演绎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为人之道——诚信出效益真诚聚人心
东岭集团着力打造企业文化,注重企业信誉,日益成为宝鸡的一张名片。东岭人踏踏实实地履行着一个企业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仝明科身为集团副总经理,时刻践行东岭“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人,做好事”的企业文化。他在致力于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和班子成员一起,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探索出“以企带村、村企合一”的农村迈向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东岭村成为全省首批农村城市化试点村,两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成为了人们羡慕的小康村。老人实行退养制度,每年领取1.2万元的退养金;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杂费全部由集团承担;全村400多名劳力全部在企业安置就业;投资4500万元修建住宅小区,187户村民全部搬迁入住。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被誉为“陕西第一村”。
仝明科在回报父老乡亲的同时,更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企业员工,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他们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馈社会,每年拿出2000多万元用于架桥、修路、扶贫、帮困、助学、助教等社会公益事业。在仝明科的主持下,宝鸡渭河公园、北坡公园建设及在宝鸡举办的全国森博会等重大活动东岭都积极参与。2006年,宝鸡举办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东岭一次拿出100万元赞助;为了修建凤县双唐公路,东岭一次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大桥和一条3.5公里的公路。
仝明科作为集团的副总经理,在每一次救助弱势群体和为贫困地区捐赠钱物活动中,他总是带头慷慨解囊。2005年底,集团职工方小利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家里为孩子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得知这一情况后,仝明科带头捐款3000元,在他的带动下,很快全公司就捐款达14万多元。受此事启发,仝明科主持成立“东岭集团职工互助会”,设立“职工互助金”,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救助企
业员工遇到的重大疾病和困难。
他常常告诉员工要铭记一个大道理,那就是企业不仅仅要盈利纳税,更重要的是还要承担道德责任。作为市区两级政协委员,因常年奔波在外,不能按时参加会议,他总要抽出时间事先把提案拟好,委派专人送
到会上,尽到一个委员应尽的责任。
长年的经营,仝明科结识了一大批业界朋友,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企业赢得了声誉。早在1991年,钢材市场大跌时,酒钢3000吨钢材到宝鸡后,原来答应经销的几家公司竟无人收货,钢厂十分为难,仝明科和集团其他领导一商量毅然接下了这批货。虽然赔了生意却和钢厂建立了牢固的关系。2002年春节,为了兑现包钢的付款承诺,汇款来不及,仝明科就派两名司机日夜兼程于腊月三十上午九时将1200万元承兑汇票送到了包钢。10多年过去了,东岭人以诚信对待客户的真情丝毫没有改变。始终坚持以真诚打动客户,为自己的发展擎起了诚信的大旗。
实践使仝明科悟出了为人之道,悟出了企业竞争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的道理。东岭集团就是靠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了人心,焕发了员工的创造性,推动着这艘民营企业的巨轮劈浪远征,驶向辉煌!
用人之道——打造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人才高地
企业的快速发展,让仝明科越来越感觉到高速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的矛盾日趋突出。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打造自己的人才高地。
东岭开始整合国有企业之初人才短缺困难重重,他们先后从全国各地高薪请来专家技术人才几十名。责权利分明,后勤服务到位,这些人全身心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很快使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以凤县锌业公司为例,当年进行5万吨铅锌冶炼项目扩建时,集团一次从亚洲炼锌基地葫芦岛锌厂请来30名专家,仅用一年多时间建成投产,创造了同行业第一。实践让他们更加珍惜人才,集团除了每年奖励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外,还专门拿出20多套住房重奖这些功臣,逐步形成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机制留人的氛围。东岭每年还从省内外高等院校招收100多名大学生,不断改变了员工的知识结构。
作为集团领头人,仝明科时刻不忘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并身先士卒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在繁忙的工作中,他每天挤出时间学习,别人下班了,他就趁着班后的清静在办公室读书;外出时千方百计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即使在国外也不忘通过参观对比找自己的差距,发现可取之处,即派员上门取经。靠着这股子韧劲,他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使自己的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
为培养本土人才,在仝明科的倡导下,东岭集团更是不惜花重金培训员工。2006年春节,人们还沉浸在浓浓的年气之中,东岭31名中干于大年初一出发前往日本学习。15天的学习参观,每个人都写了近万字的学习心得。为此,东岭一次拿出了100万元的培训费。2006年下半年,东岭又选派40名技术骨干前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深造,3个月的学习,全部完成了机电一体化等7门功课。
在经营活动中,仝明科处处以身作则,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大批销售能手先后走上了管理岗位。今年30岁的集团总经理助理、略钢常务总经理董鸿才,善动脑,敢管理,中专毕业后先后在东岭西安、咸阳销售分公司由业务员一步步走到了公司经理岗位。出任略钢经理后不负众望,企业产量、销售收入、实现利税都创出最好纪录。兰州分公司经理常晓辉今年31岁,2004年创造出了销售收入7.43亿元的好成绩,实现收入2092万元,使集团钢材销售在兰州的份额不断扩大。重庆分公司一直亏损,30多岁的李海阔到任半年一举扭亏,完成销售收入2亿元。33岁的西安分公司的梁宝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苦干10多年,使集团成为西安钢材销售的第一大户。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脱颖而出,在东岭这个舞台上尽展风采。
商海搏击20多年,仝明科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先后获得了“陕西省乡镇企业家”“第四届宝鸡市青年企业家”“宝鸡市十大杰出青年”“宝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等光荣称号。面对荣誉,仝明科考虑的仍然是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让企业做大做强,如何寻求新的增长点等问题时时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我们坚信仝明科和东岭人一定能够实现更美好的蓝图,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程昭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