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敢拼才会赢
——黄庆贵和他的学习型班组
人物档案:黄庆贵,航天四院401所八室普车组组长。一名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黄庆贵,用25年的艰辛磨砺和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创新,摘取了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员工称号、全国岗位技术能手称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届技能比武大赛第一名、陕西省国防系统优秀党员、陕西省十佳技能标兵等13项荣誉。
黄庆贵班组是航天四院2005年正式命名的先进班组,是401所第八研究室精密机加工工段的普通车工组。主要承担国家重点型号和载人航天工程产品的各种型号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装置、安全保险机构、单元测试仪、空心杯电机等重要零部件的精密机加任务。现有组员10名、平均年龄31岁,其中特级技师1名、高级工3名。
说起航天,人们自然而然地把神秘的高科技与之相联。黄庆贵班组,就是在航天科技日新月异的大发展中,靠实干和不断学习,和大家一起把一项项伟大的科技成果变成振宇刺空的航天器。接近这个善打硬仗的光荣集体,处处能体现这个年轻班组“敢拼才会赢”的班组理念!他们摘取航天的29项荣誉也佐证了一个年轻班组的时代风貌和创新精神。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都源自他们创建“学习型班组”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突出业绩。
磨砺有质量的学习型班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黄庆贵班组”之所以能以黄庆贵命名,是因为黄庆贵用25年来练就的车工技能,一举夺得全国岗位技术能手称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车工技能比武状元。小学文化程度的他却能荣获中央企业的知识型员工称号,这荣誉的背后有太多的不容易!一个仅有10名组员的普通车工组,却能摘取航天四院的金牌班组称号,不仅仅是班组在装备并不先进的情况下,年年保质保量的完成数十个高科技航天型号产品的精密加工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班组靠全体组员的实际行动,在悄无声息中创建了学习型班组,组员个个是骨干、人人有绝活。他们以显著的业绩和高超的团队技能为特点,用17项小革新、小发明使落后的设备焕发了活力,还给401数控中心提供了像朱曾龙一样多名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被誉为401所机加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老式车床和有限的配套装备没有挡住黄庆贵班组善于总结、开拓创新工作的脚步。黄庆贵班组在人员大幅度减少、加工技术难度和精度要求愈来愈高、生产任务连年翻番的情况下,立足现有设备,依靠组员的集体智慧,使9项实用型车、洗、钻、削、磨等技术革新和小发明在生产中淋漓尽致的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生产短线不短、任务不拖。其间,组员们都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圆满地完成了一批批高精度航天产品的零部组件的机加工任务,使普车组在高精密机加工工段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正如黄庆贵所讲的:我们班组不占据先进的设备资源,在研制生产中只有依靠自己高超的单兵技能,干别人干不了的、干尖端设备达不到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庆贵巧妙的结合工作任务利用强兵战术,在长达2年不间断的岗位练兵,使班组的10名组员的单兵技能优势得到显著加强。班组形成了诸如薄壁精确切削、长轴反拉加工、车床工位快速转接、筒刀快速成型等10项单兵优势技术,使班组的综合作业能力更加突出。班组的小发明、小革新也层出不穷。2007年黄庆贵班组也就当之无愧终于摘取了航天四院“金牌班组”的桂冠。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学习则无以立”。为进一步提升的班组综合创新作业能力,班组系统建立“黄庆贵班组精密机加技术库”,编写组员技术交流白皮书,定期举办班组技术论坛。促进班组的创新活力和竞争优势的提高,让全体组员的技术能够形成团体技术优势,使班组成为学习力持续增长的创新型班组。
敢拼才会赢。这是黄庆贵班组喊出的口号!2007年黄庆贵班组还要创建“红旗班组”。还有组员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创金牌班组三连冠的佳绩。
(田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