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无语 青山为证
——西(安)至汉(中)高速公路一线建设随感
在黑黢黢的秦岭深山腹地,车行在西汉高速公路业已成形的路基上。当驶过这些桥梁、隧道施工点时,施工现场一派灯火通明,机械轰隆,人影匆忙,仍是大干的热闹场景。这是西汉高速公路为了确保9月底全线建成通车目标开展的“工地无黑夜”大干180天劳动竞赛的生动剪影。在5年1825天日复一日的寂寞、冷清、艰辛里,无数劳动者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夜以继日,默默地牺牲奉献,才有这百余座隧道、三百余座桥梁、百余公里路基自崇山峻岭深壑湍流间奇迹般横贯而出屹然雄踞。
“西汉高速公路是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中一次性开工里程最长、投资最大、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然而对此的认识我只停留在概念和文字上,模糊而粗浅。车行驶到户县涝峪口,视线一下变得拥堵,入眼处皆峰峦叠嶂、深壑幽谷、茂林修竹、遮天蔽日,这里横跨南北两个气候带,山势巍峨起伏,主峰海拔高度达3767米,是青藏高原以东的内陆最高峰。就工程建设而言,这里的地质结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异常复杂。据统计,西汉高速公路桥隧相连单幅里程超过200公里,占总里程的66%,仅西汉公路第一项目组所辖户县涝峪至宁陕境段40多公里,桥隧所占比例达91%,这在我国山区高速公路中也实属罕见。车行在盘旋迂回、坎坷崎岖的施工便道上,山高路险,坡急弯陡,顺势俯望,足令人胆战心惊,狭窄处路宽不足4、5米,两辆大车相会,或是车队避让均要小心翼翼,很费一番周折。就是这样的羊肠小道,却是西汉高速公路弥足珍贵的“生命线”,它为西汉公路建设源源不断输送“血液”和“食粮”——施工机械和原材料,保证了建设供给,造就了工程奇迹。犹难忘这样的施工场景,西汉高速公路黑虎垭隧道与黑虎垭汶水河特大钢构桥设计相接于半山腰凌空绝壁处,在尚未建成连通时,站在山脚下仰望,百余米的高空,在接近90度的山腰横断面处,一群工人微渺如蚁,站在临时搭就的施工便梯上刀凿斧刻,一失足必将粉身碎骨,工人们冒着生命之虞投身工程,无不令观者叹服动容。
记得笔者曾在一处正在施工的隧道口做十多分钟的短暂停留,便觉粉尘呛鼻难以忍受,尽管工程按照规范采取了重重保护措施,伸入洞内巨蟒般的通风管道一刻不停嘶嘶作响,仍然难以想见在洞深达几公里处终日不见天日、围岩变化莫测的恶劣施工环境里,工人成年累月连续作业所付出的昂贵代价。难怪一位在西汉公路待了多年的建设者曾动情地说:“西汉高速公路工程的伟大,西汉筑路人的艰辛,是怎么写、怎么夸都不为过的!”在他真实朴素的语言里,我听出了一位建设者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由衷的热爱与自豪之情。这些质朴无华的建设者,就如眼前这蕴藏无数宝藏的秦岭大山,沉默而坚毅,宽广而雄浑,他们那像金子般闪光的品质和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就如同一串串珍珠镶嵌在西汉高速公路沿线,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王艾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