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25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头版 肉蛋价格为何涨至十年最高 甘肃成县民心工程反伤民心 广州市民股市赚钱买楼保值 河南老板十亿买下德国机场 上善还是大诈? 广告 “公祭”的文化高台搭得太离谱

当前版:第A1版:北国周末-头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头版
01

“公祭”的文化高台搭得太离谱

最近,一场场公祭大典在全国许多地方鸣锣开场,从庆祝“中华母亲女娲诞辰”,到“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纪念”,从三皇五帝到三教九流,不一而足。一时间,一些历史名人甚至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成了“香饽饽”,多个地方争相祭奠。形成了“补天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孔明,处处显灵”的蔚然大观。

据《人民日报》统计,走在“公祭”前列的地方,往往经济发展都相对滞后。如刚刚在5月13日举办“女娲公祭大典”的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马上就要进行“诸葛亮诞辰1826年”祭祀纪念活动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这些地方之所以要举办公祭活动,其口号无非是“希冀通过声势浩大的公祭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投资。

由于文化的“高台”搭得太离谱,最终,这些活动往往沦为一次次劳民伤财的竞赛:比“面子”,赛“政绩”,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文化形象工程”。

就拿公祭女娲来说吧,谁都知道,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其补天一事压根儿就不存在,所谓的“补天处”更是纯属附会,可许多地方还要煞有介事地告诉你女娲在此曾经如何如何,你快来旅游投资吧——这不是公开骗人吗?如此招商引资能有多大效用?某贫困县前年曾经举办过一次规模宏大的公祭活动,据说是要借此来招商引资,碰巧笔者有一位在该县县委任秘书的同学,笔者就此事问他,他说,谁会因你举办了公祭活动就来投资?不过是一次形象工程罢了。

既然“经济大戏”唱不来,如此“文化形象工程”究竟所为何来?笔者分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粉饰太平。繁华热闹的歌舞升平似乎会有一种“一俊遮百丑”的奇效。于是,好多贫困县,便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外表光鲜的公祭活动来遮盖经济上的窘迫和无奈。如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全县财政毛收入不过亿元,却拿出了740万元搞公祭,对外宣称时却说花了1500万元,而如此背离常情的宣扬竟然只是为了“好看”。

其二,寻求成就感。缺乏成就感是这些贫困县领导普遍的心态,而公祭活动势必要大兴土木——如塑金身、建广场、建祠堂庙宇以及其他配套设施,虽然劳民伤财民怨沸腾,但当地媒体热炒,上级官员捧场,文艺表演热火,总会多少给官员带来一种虚幻的成就。

(年剑)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