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11日
经济新闻
02

泡沫挟裹

“疯牛”“老虎”与“熊”

储蓄存款遭“雪崩”

据统计,4月末,陕西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798.24亿元,新增存款342.4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8.88亿元,下降22.4%。5月末储蓄余额429201亿元,新增储蓄225.39亿元,同比减少91.64亿元,同比降幅达28.9%;占全省新增存款下降额的92.7%,影响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下降20.8个百分点。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居民存款被看作是“笼中虎”,政府总是担心它跑出来冲击市场物价,造成市场的恶性通货膨胀,伤害社会经济发展。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自1996年5月1日接连8次降息,并开征20%利息税,使利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政策的目的是要把居民的钱从银行里“挤”出来,让老百姓消费和投资。然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依旧保持不减反增的势头。

十多年过去了,这只“笼中虎”终于跑出来,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2006年6月份,陕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首次出现了下降。并且持续着负增长惯性,一直到今年五月底,居民储蓄存款持续了一年的大滑坡,这是多年没有过的。

储蓄存款“搬家”股市

对于亟待启动内需的经济而言,储蓄率的居高不下一向被视为陈年难愈之顽疾,股市能否分流储蓄,也是业内长期讨论的课题。终于,在政策面煞费苦心却一直无法收功之际,由于股指的不断攀高,居民储蓄最终大规模入市。去冬今春以来,居民储蓄资金大举向股市分流,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中一道显著的风景。随着股市指数连创新高,储蓄存款“搬家”的状况愈演愈烈。

“虎”入股市成羔羊

银行业人士认为,居民储蓄存款适度向资本市场分流并非是坏事,这说明居民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日趋多元化,这也是国内发展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的目的所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时下储蓄分流速度还是太快了,从中也折射出一些百姓投资者的不理智情绪。一些百姓在没有搞懂什么是基金的前提下,就把储蓄“搬家”用于炒股、买基金,显示出股市的羊群效应,而更不理智的是一些投资者用贷款或房地产典当来炒股或买基金,全然将股市的风险抛到脑后。

资金改道至股市,会促使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动荡的几率加大,而在目前这种经济扭曲的状况下,宏观调控在挤出泡沫的同时,势必使百姓圈养在银行的“老虎”刚已放出即成了股市的待宰羔羊。 本报记者 刘公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