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敢叫荒山成林海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杜芳秀
白于山,古称白露山,位于榆林市定边县中南部,这里海拔1907米,连绵数百里没有绿荫丛林,更没有花香鸟语,只有极度荒凉的野山、沙尘。杜芳秀就生活在这茫茫群山之中。
在这位“造林模范”的窑洞门上,“誓将秃岭变绿洲,敢叫荒山成林海”的对联透出一股豪气。谈起造林,杜芳秀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这位军人出身的汉子,退伍后就一直和树打交道,“我就爱栽树,咱这里烧的很缺,做饭取暖用的都是牛羊粪。树长成了,修剪下来的枝叶就够烧了。”这种朴素的动机,使杜芳秀的目光始终盯在了树上。
1988年,杜芳秀拿出开饭馆挣的1万元,打算开始栽树。他向村上申请承包了一座四周是沟、面积达2200亩的荒山,期限为30年,并栽种了杨柳、柠条、木瓜、椿树和药材等。
1997年,杜芳秀在电视上看到国家发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号召,再加上“退耕还林、以粮代赈”政策的出台,他童年时的绿色梦想又一次萌动了。当时,他们一家人已经在外经商,杜芳秀对妻子说:“咱们回去种树吧。”妻子不理解,他就耐心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角度进行讲解。他动情地说:“白于山区并不缺少土地,可是咋就养活不了人?我看还是缺水、缺林。咱种了那么多树,没有人照顾也不行。我这些年一直在想,咱咋就不能以山养山呢?”
1998年,杜芳秀带着做生意攒下的36万元回到家乡,次年元月,他又承包了800亩荒山,一年内全部栽上树苗。2000年他又承包了1万亩荒山,冬季闲暇,他走家串户动员大家一起承包荒山,走套种绿化、种草养殖的路子,经过商议,周边30多户农民与杜芳秀联户承包荒山3.1万亩。这年7月,杜芳秀成立了“定边县秀海荒山治理有限责任公司”,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
当时公司没有办公设备,没有交通工具,只有两孔窑洞和一颗颗滚烫的心。杜芳秀整天骑辆旧摩托走村串户,动员大家开会。听说开会,许多农民不愿来,说杜芳秀又不是政府,开什么会?老杜一看不行,只好买只羊,让家人炖好,再买来几瓶白酒,说请大家吃羊肉。酒喝着,话拉着,一份份协议也就签下了。在酒足饭饱之后,几个养羊大户借着酒劲大骂杜芳秀:“你把山都栽树了,让俺到哪里放羊?”杜芳秀没有争辩,而是拿出了一系列让利联户的措施,并与村集体、农户签订合同,增加了群众的信任度。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粮款下来后,杜芳秀没有按合同提取5%的管护费,而是一分不留地分给农户。
这就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质朴情怀。当初那些骂娘的养羊户不再言语了,他们中的不少人也加入了杜芳秀的绿化队伍。目前,杜芳秀的公司已成为1365户农民的联营体,承包荒山面积达到136平方公里,累计造林种草85442.3亩,使白于山区的238座荒山变绿了。
(公望 志杰 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