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一面旗
——记陕西高速机械化公司首席技师、共产党员赵存饶
“请你如实地把我们老赵写一写,我们感谢你!”
“他是我们的精神支柱!这话可能有些大,但我们心里的确是这样认为的。”
6月13日下午,在西户高速养护施工现场,陕西高速机械化公司西户项目部的工人们围着记者争先恐后地说。
在刚刚铺上沥青、余温还在七八十度的路面上,记者见到了高大挺拔、朴实憨厚、脸和胳膊被头上的烈日和脚下的沥青蒸烤的黝黑发亮的赵存饶。
赵存饶不善言谈,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与他共事的同事那里得来的。
老赵今年45岁,1997年调入高速机械化公司,先后从事过钢筋工、平地机手、维修工等工种,操作过二十余种不同型号的国内外公路施工机械,总结发明并在公路施工中推广运用了“悬线测量法”、“格栅网格技术”、“流水线作业法”等工程技术,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被同志们誉为公路行业的“多面手”,2004年被公司授予首席技师。
老赵有个绰号叫“赵一刀”。在一次施工期间,由于设计单位设计失误,约2KM长弯道路面基层超高未做,如果返工必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场监理要求在原路面基层基础上,用摊铺机填沥青碎石来恢复超高路段,但摊铺机在其他工地上加班,不在现场,若等摊铺机到了再施工,就会延误工期十几天。大家面面相觑,领导心急如焚。赵存饶仔细观察现场状况,胸有成竹地提出了用平地机代替摊铺机的做法。在场的人都明白,平地机摊铺的平整度根本无法与摊铺机相比,领导也为他捏着一把汗。结果赵存饶铺好的路面底层平整度经检测误差竟然达到正负0.5公分之内,完全符合路基平整度的要求,挽回了经济损失20多万元,提前了工期,为单位赢得了声誉。从此,“赵一刀”就成了老赵的代号。
在西三(西安至三桥)线施工期间,赵存饶发现,在路面基层铺筑前,为了平整路基,提高土基平整度,每刮平一次,就得检测一下土基平整度,测量人员劳动强度都特别大,工作效率也非常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赵存饶潜心研究,大胆设计了“悬线测量法”,使原来需要几个人干的工作,只需一个人完成,节省了人力,提高工效3倍以上,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
2000年3月底,公路交大要铺汽车实验场车道,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交大先后找过几家专业队伍,都不敢承担。赵存饶闻知情况后,主动请缨。他经过反复琢磨,采用人工调表找平,硬是把变平度调整到校方设计的要求,解决了环行弯道铺设的技术难题。公路交大的监理由衷地说:“真是高水平。”
凡是业内人员,都知道高速公路的养护,现场管理比较棘手,洗、刨、清扫、摊铺、碾压等非常繁琐,还要保证车辆畅通,一不留神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机械化公司从上到下都认为,赵存饶对现场管理特别有一套。然而赵存饶却说:“其实没有什么,我做的都是一个职工特别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是本分。关键是要有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在机械化公司,很多人把老赵看作他们的精神支柱。工友们说,“我们这种野外工作性质,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差,靠什么来凝聚人心?工资、奖金的激励是一方面,但最关键的,是老赵那种强烈的事业心和钻研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老赵虽说只有高中文化,可他特别善于钻研和总结,技术很棒。在工地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迎难而上,有他在,我们就觉得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在记者到他们工地的前一天晚上,在抢最后2.5公里的路面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赵存饶当时已经下班,又赶回去冒雨指挥大家一起干。在场的无论是民工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看到他这样,干的更加卖力。战斗结束后,赵存饶赶紧熬了一大锅姜汤给大家喝。一碗姜汤下肚,大伙感到热在肚里,暖在心上。
赵存饶对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和心血,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工人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感化和激励着周围的同志。曾连续四年被路桥公司评为“四好个人”、“好班长”等称号,连续三年被高管局评为“先进工作者,被省交通工会和省总工会授予“能工巧匠”称号。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彰显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成为高速机械化公司的一面旗帜。
本报记者 杨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