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23日
头版
01

青春炉火相映红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李聚山

1990年至2001年连续12年被树为金钼集团“生产标兵”;

2002年至2004年连续3年荣获金钼集团“劳动模范”称号;

2005年跻身陕西有色控股集团“劳动模范”行列;

2007年荣摘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当记者翻开李聚山的档案时,映入眼帘的是:20年的青春岁月,20年的摸爬滚打,20年的熊熊炉火,映出一顶顶火红耀眼的桂冠。

李聚山,现任金钼集团钼炉料产品部二分厂的厂长兼党支部书记。他1987年从部队转业到金钼集团,当上了一名焙烧工。

“刚干焙烧那阵,面对的是12层多膛炉。这个被誉为‘亚洲第一炉’的家伙,在把人折腾得够呛的同时,使我与钼焙烧结下了不解之缘。”李聚山如是说。。当时的12层多膛炉在焙烧生产中,耙齿断损,炉底上涨,故障频发,三天两头检修。为了抢时间、多生产、少损失,李聚山动员工友组成了突击队,捂上湿衣帽,带头钻进温度高达几百度、严重缺氧、弥漫着煤气的炉膛,清理灼人烫手的半熔化状态原料。三人一组,轮番作业,20多吨的原料,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再苦,再累,再险,我们顶得住。但换来的是一大堆废料和居高不下的成本,却使我心急如焚。”李聚山回忆道。于是,他与焙烧较上了劲,通过研究和分析,反复摸索,发明了“热割炉”检修法。即在不停炉的情况下,对上涨的炉底加温,待炉底软化后更换新耙齿,对上涨的炉底进行割除。这一招真灵,使设备运行周期由30天提高到70天,产量质量上去了,成本费用下来了。

多年的摸爬滚打,使李聚山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他总结出了“三勤、二快、一少”的焙烧先进操作法,即:勤观察加料情况,勤观察物料运转情况,勤振打焙烧炉筒;快加煤,快关炉门;减少使用耙子次数。就是这种先进操作法,使他所在的炉台平均炉龄超过100天,创造了炉龄158天的最高纪录。此方法在钼炉料产品部广泛推广应用,使各炉台产量提高、成本降低,为金钼集团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降本增效,节能降耗,是李聚山作为一名共产党和劳动模范放在心上的一件大事。大到炉筒,小到螺丝,他精打细算,带领大伙修旧利废,降本增效。几年来,修复废旧螺旋40余根、拖轮83套、炉筒18节,节约成本达80余万元。针对生产过程中少量钼精矿和除尘烟灰外扬造成浪费和污染的情况,他带领大伙在车间修建了6个沉淀池,用拖把将其回收、冲洗、沉淀、晾干后加入炉子,年回收钼精矿3吨多,创效益达10余万元。

心里只有焙烧的李聚山,面对父母妻儿却愧疚满腹。他永远忘不了父亲去世时的一幕。那天,病床前,他一边给父亲喂水,一边告诫自己:炉子、精矿,统统不准想,好好陪陪父亲。可他得知焙烧炉出现故障后,却改变了主意,选择了回厂。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到焙烧炉前时,却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

就是这样,20个春夏秋冬,李聚山用青春和热情,用无私的行动,用对亲人的愧疚,书写着一个焙烧工不平凡的人生。 (刘雪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