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我爱“处理”书
我爱读书。说到我读的书,一个“杂”字就概括了。如果一定要归归类,那么,读得最多的是哲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经济学,还有宗教及传统文化类书籍。不过,一般我不愿意这样繁杂地分类,大致把自己读的书分成两大块,一块是现代文化,主流在西方;另一块是传统文化,主体在东方。白天,有关西方现代文化读得多一点,晚上有关东方传统文化读得多一点。
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除了文学欣赏的阅读之外,所有学习性的、研究性的阅读都要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发挥和创造。只有思维主动介入的阅读,才能达到理解和记忆的结果,才能进一步达到发挥和创造的结果。如果不是主动介入的阅读,而是被动地跟着书本走,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效率。
举个例子,一个图书室,一架又一架的书柜上排满了书籍,现在要求你把这些书的名字都记下来。这时,你开始在这些书柜中一遍又一遍看过去,你看了很多遍,想把这成千上万的书记住,是不可能的。每一本书的书脊上都有它的书名,无非就是一句话,几百本书、几千本书、上万本书,是几百句话、几千句话、上万句话。你一一看过以后,就像读了一本大书。你会发现,不管读了多少遍,你还是记不住。
为什么?
因为你只是在浏览,你在跟着书名走,你除了记住几本给你印象特别深刻的、给你强烈刺激的书名之外,大多数是记不住的。然而,如果你把书架上的书一本本重新整理一遍,按照自己对分类的理解排列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可能把绝大多数书都记住了。
因此,我对自己的阅读不叫看书,我常常说:这一堆书我“处理”完了。
说处理,也就是整理的意思。一本书打开,不是从第一页、第一行开始逐字逐句往下看,而是从一开始就在整理它。对这本书做出自己的重新编排、分类、加工、归纳和总结。
说起对读书的建议,我觉得要想真正受益,无论哪个领域,最好读经典,读代表作。
譬如,时下满市场都是各种各样指点人生智慧的花花书,其实大多没什么用。真要是想在人生方面有点智慧,哪怕读点经济学方面的经典都很有用,譬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加里·贝克尔的《家庭论》,还有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科斯的一些著作,看上几本,对人生的成本收益核算,就会有很高明的看法。
(柯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