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独好
——陕西邮政储蓄服务“三农”掠影
近年来,陕西邮政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深化邮政金融服务“三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探索邮储资金回流当地的有效途径,在众多金融机构纷纷从农村撤点的今天,邮政储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发挥行业优势,以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升邮储社会影响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观念,大胆尝试,走出了一条“政府搭台、邮政唱戏”的邮政金融服务“三农”新路子。
代发涉农补贴资金 实现政府农民两满意
今年7月份,我省榆林市神木县政府确定当地15种涉农补贴资金全部通过邮政储蓄发放,今后,当地5.5万户农民只要拿着一张邮政储蓄绿卡,就能领取到政府发放的各种补贴,再也不用东奔西跑了。随着全省邮政服务“三农”的深入开展,截至7月底,陕西邮政储蓄已经与省计生委和18个市县政府财政部门合作,代发各类涉农补贴资金,邮政在政府与农民间搭起了一座便利服务桥,做到了政府、农民两满意。
涉农财政直补资金是政府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农民给予的专项补贴,包括粮食直补款、退耕还林款、综合直补款、库区移民款、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等等,具有资金发放量较大、发放面广、发放点以农村为主的特点。早在2004年,国家实施扶持“三农”有关政策后,陕西邮政储汇局就及时主动与省财政厅、省计生委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和汇报,建议利用邮政点多面广的渠道进行发放,邮政优势也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2005年,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进一步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的意见》中,将邮政储蓄作为全省粮食直补资金发放的新渠道,并在宝鸡陈仓区试点。省计生委则将全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全部委托邮政储蓄进行发放,这标志着陕西邮政与财政部门合作发放涉农资金工作正式启动。
然而,对于大多数地市而言,政府各部门与邮政储蓄很少往来,对于邮政储蓄还持有观望、质疑的态度,但是邮政人用自己的诚心与实力,最终打破隔阂,实现了双赢合作。今年5月中旬,当得知华县政府发放移民款的消息后,华县邮政局领导带领相关人员就登门拜访当“说客”,宣传邮政的优势,承诺邮政的服务,最终华县邮局凭借诚心与实力争取到县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资金的发放权。到6月30日,已经累计为35000多人发放移民款一千多万元。
邮政人辛勤汗水的浇灌,换来了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于邮政储蓄的新认识。2005年全省邮政储蓄开始代发计生奖励金,当年仅为1800多万元,2006年就上升到近3千万元,今年将达3500多万元。同时,市县邮政储蓄逐步开办了代发农村教师工资、乡镇村组干部工资、代收烟草款、代收彩票资金、代收农电费等代收付业务,目前已覆盖全省所有市县、乡镇和95%以上的农村,进一步拓宽了邮政储蓄支农渠道。
“银企”联手 资金支持
服务县域经济拓新径
自2003年邮政储蓄自主运作资金以来,我省邮政储蓄通过协议存款、债券交易、等多项批发类资产业务,直接为“三农”提供资金支持,保障农村生产和消费,支持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生活。同时,还积极协助国家邮政储蓄银行推介资金,制订方案、周密部署,先后与我省多家股份制银行合作洽谈,推广协议存款、结构性存款,促进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今年5月,在陕西邮政储蓄的积极推介下,国家邮政储蓄银行与陕西省交通厅、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签订联合贷款协议。邮政储蓄将分五年,向陕西柞水至小河、小河至安康、咸阳至永寿、永寿至陕甘界等四个高速公路提供30亿元的贷款。这是陕西邮政储蓄成功推介的第一个高速公路银团项目,为邮政储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谱写了一曲新歌。首战得利,捷报连连。7-8月,陕西邮政又协助国家邮政储蓄银行与兴业银行西安分行签订3.8亿元半年期信贷资产转让协议,与中国民生银行西安分行签订0.5亿元的短期融资券协议。在农村县域经济建设这个大舞台上,陕西邮政将充分展现自身风采,突出邮储资金优势和结算优势,将支农、惠农之歌唱遍三秦大地。
建设绿卡村镇 丰富绿卡服务
构建城乡资金结算“绿色通道”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乡经济往来和人口流动不断增加,为了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服务,陕西邮政储蓄充分发挥农村邮储网点多、分布广的网络优势,建成了一个主要服务于农村地区的邮政电子汇兑计算机网络系统,使绿卡成为城乡之间资金结算的“绿色通道”。目前全省已经建成绿卡村镇1000多个,绿卡户数达到了500余万户,绿卡在农村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在绿卡村镇建设过程中,陕西邮政实施了三步走战略,确保服务农村农民的良好效果。一是仔细调研,不打无准备之战。通过了解农村需求和情况,制定对应的工作流程、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实施方案、示范点建立办法和验收标准等,确保绿卡村镇建设有章可循;二是有的放矢,找准切入点。针对农村“六大户”对金融业务需求迫切的实际,邮政储蓄认真调查农村个体工商户、种植户、养殖户、加工户、求学户、运输户的金融需求,建立客户基础信息台账,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三是因地制宜,层层推进。积极探索不同经济水平和地理环境创建模式和经验,西安的周至县邮政局、汉中的洋县邮政局,充分抓住农村用户“认熟不认生”的心理,建立了农村客户经理制,让能力强的农民身边人担当理财顾问,使农村用户不进城就能了解金融服务政策、服务内容,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用户。
截至目前,全省邮政储蓄绿卡总户数从2004年的120万上升到了500余万户。绿卡的规模持有,使陕西省储蓄异地交易量成倍放大,极大地方便了城乡间的资金往来和金融交易。而且由于绿卡具有异地通存通取、卡折分离使用、无折续存等功能,资费低廉、实时到账,备受外出务工人员欢迎,成为农民工异地结算的首选。
发展小额质押贷款推动资金回流农村
邮储做大金融支农文章
商州区夜村镇农民何录印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从2003年以来,他年均办理邮政储蓄小额质押贷款7万多元,用于茯苓、天麻、木耳、香菇等药材及食用菌种子的培育,并将培育的种子先无偿给农民接种,成功后再根据农民的收益收取费用,这样不但他自己走上了致富道路,还带领全村农民发家致富。谈到自己的致富之路,何录印认为,邮政储蓄的小额质押贷款为他解决了生产资金问题,小额质押贷款就是他的致富秘籍。
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开办的第一项资产类业务,代理风险小、手续相对简便。就是这个在商业银行逐渐萎缩的业务,在陕西邮政手中却让它焕发出了新的春天,而之所以这样,主要得益于邮储小额质押贷款的支农定位。因为该项业务对农民增收、农村建设的巨大支持,才赢得了监管部门、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持续、高度关注。正如国家银监会副主席蔡锷生在2006年调研商洛邮政储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时所强调:“邮政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是邮政改革的一种探索,邮政部门要很好的把握机会,把此项业务定位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上,在发展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改变了20多年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经营模式,满足了农民面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为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邮政金融支农、惠农的新路子。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邮政有517个邮储网点办理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近2万笔,放贷金额占全国邮储累计放款金额的12.41%,位居全国邮政第一。
与此同时,陕西邮政还积极探索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发展的新方式,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邮储质押扶贫贴息、邮政储蓄帮困扶弱工作。截至2007年7月20日,全省共有23市县邮政局承揽了当地政府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权,累计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700多笔,金额3千多万元。渭南市临渭区阳郭镇农民安喜来是当地重点扶贫户,当他得知邮政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的消息后,当即走进邮政营业厅办理业务。当营业员将9000元扶贫贷款送到他手中,并告知其贷款期限为一年,利息仅为100.8元时,他激动的说:“没想到用100块钱就换来了近万元的贷款,盼了两年的做生意本钱只用了20分钟就拿到了,政府和邮政帮我们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啊!”在开办政府扶贫贴息贷款的地方,像安喜来这样依靠邮政发放扶贫贴息贷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缓解资金紧张状况,解决燃眉之急的群众不在少数。
小额质押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双管齐下,不仅使邮政金融在服务“三农”领域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合作更加密切,而且能及时向当地政府反馈贷款农户致富生产情况,成为政府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
图为渭南市临渭区三贤路邮政储蓄所营业员正在向刚刚办理完贴息贷款手续的农户介绍相关注意事项。陈明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