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端砚
□文图/王福生
我得到这方端砚,纯属偶然。
那是1996年12月最后的一个周六。我到西安古城去淘宝。因为是农历大年三十,老伴有些不乐意。
虽说明天过年,然而,古玩市场却很红火,人来人往,犹如潮涌。一进市场,我就相中了一个铜香炉。因摊主开价3500元,加上自己对这个铜炉,把握不清,因之,不敢轻举妄动。欲走,却被旁边的一位摊主拦住了,我正莫名其妙,这摊主一边把一方砚台递给我,一边有点生气地对旁边一个小伙子说:“你让这位老先生看看这是不是端砚。你给那点钱,就想买这好货!”这时,我才明白了摊主拦我的原因。我接过砚台瞧了瞧,确实是“开门货”,但在表情上又不能有所表露。等小伙子离开后,我装出一付若无其事的样子问摊主:“这砚台你给人家要多少钱?”
“1800元,不多吧!”
“800元,不少吧。”我回敬了一句。
摊主说:“是不少。这个价几个人已经给过了,我不卖。”据此我分析,砚台不错,但在价钱上摊主是不会让步的。
所以,我重新把砚台拿在手上再仔细地看了看。这方砚台呈褐紫色,石质细腻,很滋润。而且呵气成津。我用手摸了砚台的内外和上下,确实是如小儿的肌肤,光滑、舒适。我断定它的质地是端石没有问题。其次,再看看砚台的形状和画工。此砚长方形,长约20厘米,宽12厘米,连盖加在一起厚4厘米。砚台古朴实用,规整无损。砚盖上除书写“雪中送炭图”五个字外,并绘有一幅图画,山水松柏,梅花农舍。在幽静严寒的隆冬,一老翁推着独轮车送炭,老师和书僮门口迎接,旁边还放有一炉火,仿佛似他们内心感激之热情。以“汪士通”绘。我初步判断这是清代的一方端砚。我终下了狠心1600元把它收入囊中,心中的高兴劲,就别提了。
回到家中,我把刚买回的砚台在老伴的面前晃了晃。她说:“还真的淘下了宝。”
“不是淘来的,是跑来的。我去淘宝,你不是不乐意吗?”我有意“将”她一军。
“看把你能的。”老伴无话可说,便问砚台的价钱。
我把1600元的成交价告诉她后,她顺口便说:“我看1000元就差不多了,还是有点贵。”
“不贵,不贵,这是一方端砚,物有所值。再说咧,舍不得娃,怎能套住狼呢。”一句话,逗得老伴哈哈大笑,连声说:“你行,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