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750建设工地
图/文 柳影 实习生 刘劼
两条藏犬冲我扑过来。体态硕大,张牙舞爪。
比起藏獒,藏犬短小些,但比内地的家狗要凶悍威猛很多。这突如其来的情景,令我措手不及,惊恐异常。此时我正全身心寻找拍摄高原美景的最佳位置。
这一幕发生在8月下旬,青海湖附近的甲乙寺旁,随750采访组的采访途中。说起来,我与750的缘分很深,算上这一次已先后来访工地有3次之多。
第一次,是在2005年6月份。专程从兰州东变电站起,沿147公里线路全程走了一趟。为了尽可能不占用或少占用农田耕地,线路走向大都选择在人迹稀少、山连峦障、连绵沟壑之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送变电建设队伍中的英雄好汉,在这里拉开战场,一决高下。因为750千伏特高压电网项目在国内是史无前例的首条,在世界范围内如此高海拔地区建设750,也是第一次。各路建设大军摩拳擦掌,纷纷亮出各自的绝活。劳动竞争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线路位置大多在少数民族地区,要把建设用的建筑材料如沙石、水泥、塔材、机具等运送至施工点,人力不足一度成了难题。雇用的当地民工对这种劳动强度极高的体力活,非常不适应,干不了多久,便丢下一句话“给多少钱咱不干了!”因为这儿,不少施工单位的民工换了一茬又一茬,实在是无奈之举。
来到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的施工点,见到彝族民工阿土。古铜色的肤色,鼻梁高挺,典型的高原彝族汉子。他跟随陕送已有7、8年的历史,干过不少的工程,积累着宝贵的实战经验。阿土的家乡在四川凉山州高原,当年陕送公司在那里施工建设二滩330千伏送出工程时,征用民工,他应征入列。“出来打工多年,见识本事学了一些。吃点苦不算什么。以后回家乡我自己干,为老婆娃娃、为寨子做点事情。”阿土平和道。看得出,他已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民工,他要干更大的事,为家乡更为自己。
一前一后,两条藏犬以极高的速度向我袭来,狂吠不止。从百米外的藏包旁转眼间便追到我跟前。在我两百米开外的僧人叫喊:“莫要跑!莫要跑!”惊恐中的我本能的向后退却。心想,完了,完了,今日要和恶狗斗一回。
二访750工地是在2005年9月,参加750示范工程的竣工投产典礼,再次来到兰州。当天碧空如洗,兰州东750变电站焕然一新。彩旗飞舞,鼓乐喧天,盛大的庆典仪式令人欢欣鼓舞。许多职工长期在户外工作,脸的古铜色和“高原红”印证着他们为电力事业的付出与艰辛。一张张如格桑花开绽放的笑脸,书写着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憧憬。与我3个月前来这里的情景相比,脱胎换骨,面貌大变。整齐划一的设备标识,安全警示标语,全站职工的“全家福”合影以及职工个人的愿景,醒目、整齐、严肃,规划中透着人性化色彩。示范段线路投入运行至今已两年,各项指标和纪录不断刷新,多项国内第一不断涌现,源于高质量施工,运行人员的高素质,源于不断地创新,敢为天下先的胆识理念。750官亭变电站海拔2千米,距省会西宁200多公里,位置偏僻,经常大雪封山,条件艰苦异常,线路平均海拔在1870至2873米之间。职工们以站为家,在运行管理中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法;同时还开展了五小发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自行编制了设备台账、安全生产台账和仪器仪表台账。巨大的付出赢得了荣誉与尊重。来自业内的专家和东部发达省份的同行们惊叹不已,想不到在闭塞的西部高原,竟培养锻炼出一支学者型的职工队伍,前来学习取经的络绎不绝,应接不暇。
细雨蒙蒙中,我慌乱中向后退却,两条藏犬不依不饶紧追其后。犬头眼睛中间的“小眼”十分清晰。我一手紧紧握住数码相机,另一只手挥动着雨伞,权当是临时武器,给自己壮胆。那一时,我说我不害怕,那一定是假话。一犬距离我最近,距离约有3、4米,不再前进,它看着我,我盯着它。其实它同我一样:心虚,发慌。
此次三访750建设工地,正值750建设战场全面摆开,并进入施工高潮。采访组一行用8天时间,行程3400公里,每天平均400公里。各建设队伍进点施工后,各种困难矛盾相继突现,特别是线路越过当地藏民的神山、天葬台,需要做大量的协商、解释工作。加上今年夏季雨水特别多,造成不少路段塌方,被水冲毁;建材、机具无法正常进驻施工点,更是加剧了施工难度。项目部的所有车辆每月行驶里程都在13000公里以上,其中的艰辛不难想像。令我遗憾的是,750全线海拔最高的一基塔3864米,拉西瓦至西宁送出线路#01塔的组塔施工未能纳入镜头。在如此高的海拔建设750线路,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由于塔材未能及时运送至施工点,该塔组合时间与我们擦肩而过。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此次采访印象深刻的一个亮点。位处银川东50公里的白芨滩自然保护区内的750张力场,工人们紧张有序实施放线作业。为了不破坏区里的自然生态,他们制定了严格的自然保护方案,如现场利用彩条布铺垫隔离,避免砂、石、水泥等遗留地表,注意对废水、废油等污染源的收集处理,施工完成后,清理现场垃圾。
两条藏犬最终没有向我进攻,选择了放弃和退却。我以为是我的勇敢战胜了它。我长长嘘了口气,有惊无险,完好无损的我很是庆幸。
“柳老师,你挺幸运的。狗光吓唬你,没有和你亲密接触”同行的西宁750运行公司的小魏风趣地说,这里的电力职工碰到藏犬的袭扰是家常便饭,为此不少人还装备了电警棍。
没有给两条藏犬留下几张纪念照片,手中的相机竟忘记使用,是最不应该的,回想起来,实在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