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选调生王芳的一天
人物档案:王芳,男,28岁,江苏徐州人,2004年毕业于西安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8月,以选调生的身份赴我省安康市旬阳县双河镇政府工作。2006年8月,调至该县小河镇任副镇长。
9月7日早晨6时30分,旬阳县小河镇政府大院。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中时,王芳同往日一样漱洗完毕,恰巧曾胜昔镇长端着脸盆出来,他急忙上前就前一天晚上得来的消息同镇长交换意见。5日下午,他联系的村子一孙姓农民家中失火,损失惨重。群众利益无小事,须马上了解详情,征得同意后,他疾步出了镇政府大院。
7点20分,在小镇街道小摊草草吃了早点,他坐上一辆昌河车奔向目的地——小河镇阳坡村。7点40分左右,他匆匆走进村主任杨昌义家,主任不在家,他焦急地在院子里来回走动。一刻钟后,40多岁,满脸络腮胡、精瘦的杨主任骑摩托车从山坡上下来,王芳急切地上前询问灾情,得知受灾村民家在山里,需走十来里山路。在村支书的陪同下,王芳沿着一条小河道向老孙家进发了。大约40多分钟后,他们上了山坡,穿越一片稻田,突然,“啊!”王芳下意识地喊了一声,原来左手被土蜂蜇了一下,他用牙咬了咬蜂蜇的地方,又继续赶路。不一会,他弯下腰,从小腿拔出一个荆刺。几年来,在来往各村之间他没少摔伤碰伤过,这点痛对他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了。
走了三个多小时,其间路过一户人家歇了歇脚,喝口水。大概11点左右他们终于到达孙大爷家,院落里残垣断壁,到处是灰烬还有一些玉米、小麦、黄豆残粒,靠墙的一堆灰土仍旧在冒着青烟。“孙大爷,受曾镇长的委托,我来看您来了。”孙大爷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一下子就病倒在床。原来家里多年的存粮、六炉烤烟,还有出事前一天儿子给他留着用于还贷款的4000元钱全让大火给烧没了。听说镇长来了,孙大爷老泪纵横,侧躺在床,右手抱着头呻吟着,不停地念叨:“全没了,头晕,吃不下东西……”王芳上前摸了摸大爷的头,“不烫,大爷,您几天不吃饭可不行啊,东西没了咱再挣,但是精神可不能垮啊!”说着从口袋掏出100元钱塞进孙大爷手里,又安慰孙大爷,政府会想办法帮着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的,他回去协调民政部门给予救助。随后,他来到院子里,拿起铁锨拨开一堆灰烬,里边还残留一些麦子,“这些麦子人不能吃,至少还可以做饲料,尽可能把损失减到最小。”,说着,他和孙大爷的儿子把残留的麦子用簸箕拣了出来……
下午2点左右回返,路上王芳和主任商量村里能不能先救济一些粮食,帮孙大爷一家渡过难关。得到了肯定答复后,他严肃的表情舒展开来,脚步也轻快了许多。下午3点左右,王芳接到了新婚妻子的电话,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时山风吹来袅袅炊烟,一天的疲劳烟消云散。今年8月份,他同当地一名中学教师登记结婚,在这山区小镇,不仅有他热爱的事业,也有了牵挂他的人,用他的话说自己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旬阳人了,他离不开这里的山山水水,离不开这里的沟沟坎坎。
谈起以后的打算,王芳踌躇满志,他说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在短期内帮助山民走出贫困,但他要尽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征途上的突击手,并且坚信像他那样的千百个选调生的具体行动将会带动更多有志大学生扎根基层。“因为祖国需要,而且基层有更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 薛生贵
实习生 刘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