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区
为朱鹮创造良好的栖息地
本报讯 在洋县的田间地头,人们常能看到在收割后的水稻田里,水牛在前面犁地,几只或十几只朱鹮、白鹭在翻开的泥土中觅食泥鳅,构成了一幅人鸟和谐相处的画面。洋县的山间已经成为朱鹮生存繁衍的天堂。
朱鹮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仅存7只,其他国家基本绝迹。1981年,在洋县成立朱鹮保护观察站,到今年又成立了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人工饲养朱鹮500多只,野外生存的朱鹮有500多只。朱鹮的种群为何能发展这么快?朱鹮保护管理区副区长陆保忠说:“这与国家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关心是分不开的。以前我们只是观察和保护,现在朱鹮的种群扩大,我们的工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人工饲养只是手段,野外放飞才是目的。我们要改善朱鹮栖息地的环境,达到人与朱鹮和谐相处。2003年和2004年我们野外放飞23只,成活16只。去年有4对配对,今年产卵,有3只幼鸟成活,这证实了人工饲养野外放飞的成功。”
朱鹮保护管理区为了解决好保护朱鹮与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矛盾,除加大对保护朱鹮的宣传外,保护区还投资30多万元,在当地办起三所小学,有近千名学生受益。保护区还出资60多万元,发展绿色水稻,收获的水稻售价比一般水稻高40%,农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