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着力点
·严智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轮驱动”,深刻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以实施科学发展推动和谐:发展是硬道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但是,基于我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加快发展,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快发展应该是农民真正脱贫、知识可经致富、工人阶级摆脱“无产”状态、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政治上“有权”、文化上“丰富”、经济上“有产”的既有速度和数量、又有效益和质量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以优化社会结构构建和谐:近些年来,“城乡二元结构”被频频提及。核心是“三农”问题。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必须在社会成员地位的获得上弱化先赋性因素,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开放的、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消除城乡区别的制度障碍,建立城乡统筹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等,激发农村潜藏的生机与活力,为全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基本条件。
以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和谐:稳定是和谐的前提。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建立完善的意见沟通机制、利益表达机制、损害诉求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稳压器、减震阀”的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做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建设者、推动者和维护者,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始终做到放得开,搞得活,管得住。
以民主法治建设保障和谐:和谐是在道德和法制框架下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十七大修改通过的新党章提出了中央政治局要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等新的党内民主的新形式,各级地方党组织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党内民主新实践,不断为社会主义民主赋予新的内容。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把党内民主推而广之,形成全国上下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民主新气象,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从法律层面上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孔子说过:“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比较透彻的说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启发人的荣辱感,自觉不做越轨之事。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小组讨论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道德基石,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成为维系稳定、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价值尺度。
坚持党的领导是和谐的核心:要把13亿多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党,党强则社会主义兴,党弱则社会主义亡。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执政党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可靠保证。所以,必须切实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