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广告拉上院士就赚钱
上世纪70年代,原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的郭士魁、陈可冀、李连达等人以活血化淤的思路为指导,研制出著名的冠心Ⅱ号方。该方对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小板聚集、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效果明显。包括冠心Ⅱ号方在内的“血淤证与活血化淤研究”成果200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8月前后,吉林一家药业公司根据此药改制的“国医圣方精制冠心软胶囊”上市销售。与此同时,“吃药、手术为什么救不了心脏病人的命?”“国医圣方溶、排、阻三步疏通血管,对各种心脏病总有效率达97.2%”,“免支架、免搭桥、摆脱常年服药”等广告在国内很多城市掀起高潮,而在连篇累牍的广告中,与这些浮夸虚假内容并列的,竟是“国医圣方研发组领衔专家——著名中医郭士魁、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
大概从去年秋天开始,不断有患者来信。我们这才知道,它盗用我们的名义做广告。再后来,我们到各地去开会,发现电视台、报纸上广告铺天盖地。
该药厂把我们研制的冠心Ⅱ号改变剂型,做成仿制药,法律并不禁止。但盗用我们的名义做广告,还把我们的照片和简历都登上去,这样的违法广告宣传就太不像话了。
更严重的是,那广告简直是胡吹牛,说吃了这个药,介入疗法也不需要了,手术也不需要了,什么都不需要了。两位院士加一位老中医研制的药,老百姓信啊,销路一下子就上去了。
因此,我们去年10月27日发表了第一个声明,警告它必须立即停止违法宣传,停止侵权,否则我们要追究法律责任。没想到,道歉信和保证信来了以后,广告不但没停,反而变本加厉。
很多专家、学者问我:“你堂堂院士怎么给人做广告,而且是这种胡吹乱扯的欺骗性广告,这也太不像话了。你拿了人家多少钱呀?”这对我们声誉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事实上,很多院士都不同程度地遇到过我们这种情况。总有人想拿院士当金字招牌,只要扯上个院士,就有可能增加它的经济效益。
比如说有些厂家说是搞新闻发布会,其实就是变相做广告,我们也上过当。更恼火的是,一些学术机构组织的学术讨论会,我们去了以后,第二天报纸登出来的,也带有商业性宣传的味道。
有一次,一家学会受托召开学术座谈会,议题是西北某地用罗布麻纤维生产的内衣。我们知道,罗布麻的提取物可以治疗高血压,提取以后剩下的纤维就是废料了,他们用它纺织成内衣,然后就说穿这个衣服可以降高血压。
要改变目前一些不好的风气,要靠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术界要自律。另一方面,要整治大环境。(杨健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