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的画家赵纯厚
□文/王冰峰 万静
对于不熟悉赵纯厚的人来说,无法把他和画家联系在一起,他的外形很朴素,俨然没有众多艺术家那种叫人一看就明了的形象。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人,竟然以他的矿工题材连续获全国美术大奖。《血色男儿》、《血色奉献》系列作品,以及《地心交响曲》、《血色青春》等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各类大展,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中国画作品大展奖,部分作品被编入中国美协主编的《全国中国画作品集》。
赵纯厚生于长武县一普通农民的家庭,家中排行老八,五岁就经常一个人用树枝在地上画来画去。1975年部队到学校选文艺兵,凭借他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他直接入选。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他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还坚持利用午休时间画画、看书,就这样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六年,他的绘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六年的军旅生涯磨练了他的思想和体魄,复原后,他被招到了下石节煤矿,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采煤工人,也就是在这时,他被煤矿工人可歌可泣的生活所吸引,他的画笔也慢慢转到了他熟悉的煤矿工人身上。他说,只要是挖过煤,只要是经常下井,就会对生活很容易产生满足感。是呀,只要每一天能见到阳光,煤矿工人就很高兴了,他们的要求很简单,他们没有过多欲念,他们要的只是两个字——平安。就这样简单的要求老天有时也是那么的吝啬。刚刚下井的赵纯厚就遇见了生平第一次刻骨铭心的事故,和他同年龄的组长被埋在了井下,他清楚地记得自己是怎么用两只手刨工友,老工友又是如何紧张地站在自己身后,随时拉他脱离险境。这一切,在赵纯厚年轻的心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由于他有绘画专长,一年后,他被抽到了矿工会、团委等部门搞宣传工作,这时,他的第一幅反映矿工题材的国画作品问世,题名为《心心相印》。这幅作品用扎实的功底和准确的人物造型描绘了一对新婚不久的矿工分别时的场景,画面清新、笔法娴熟,构图轻松自然,也就是这幅作品,不仅引起了专家的好评,还改变了赵纯厚的命运。
1984年,赵纯厚调到了铜川矿务局矿工俱乐部,从事电影海报宣传工作,不管怎么说,这份工作使他走进了自己孜孜追求的事业。为了使自己的绘画技艺有更大的提高,他在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三年。在此期间,他创作完成了大量的有关煤矿题材的作品。1989年,全国煤炭系统举行美术大赛,他提交了《地心交响曲》,由于有过井下生活的体验,他以节奏舒缓的韵律,起伏优美的组画结合和色彩大胆的对比运用再一次赢得了评委的好评,此画获得了“首届中国煤矿艺术节美术书法、摄影展”二等奖。1997年,赵纯厚凭他扎实的绘画功底成了铜川书画院一名专职画家。
把煤矿作为自己终生的绘画题材,好多人为他遗憾,说他走弯了路,别人画花鸟虫鱼,可以卖钱,你画黑乎乎的矿工谁买呢?谁会把它挂在家里墙上?可他痴心不改,依然再在这条路上艰难探索。他明知矿工题材是个冷门,在全国很少有人涉猎,正因为如此,矿工出身的他更不能放弃。煤矿养育了他,煤矿工人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圆了他专业画家的梦,展现煤矿工人的风采,讴歌煤矿工人的奉献精神是他终生的追求。
为了寻求矿工题材表现手法的突破,经过长期的写生、体验、走访、交谈,他选择了《血色男儿》系列,来阐释他对矿工的理解,对现代煤矿的理解,而且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在这个系列中的作品获了全国不少大奖。
每天他都带着沉重的心情工作,只有在休息时间戴着草帽在乡间作画时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他很少画山水、花鸟,因为他的心里有矿工这个情结,画了28年的矿工,矿工的精神早已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赵纯厚说:“当矿工干粗活也很不容易,要当好一名矿工要有体力、勇气、胆量、血性乃至青春的奉献,没有胆量和血性,下一次井,就卷铺盖逃之夭夭,这就不是好矿工。矿工的生活是没有鲜花和观众,有的只是褐色的崖石、煤层,他们那种毅力,那种坚韧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工作是我最快乐的事情。”今年已经50岁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2009年能在陕西国画院搞一次矿工系列的画展,把自己对矿工的认识介绍给更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