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严禁捂盘抬价
开发商真的慌了吗
一个楼盘分多次开盘,一点点“挤牙膏式”推盘,一度成了房地产市场通行的潜规则。在不少人眼中,已经把这种推盘方式同捂盘与囤房、市场欺诈、哄抬楼价划上了等号。
从11月份开始,杭州市全面实施商品房预销售计划报送制度,其剑锋直指捂盘囤房行为。随着从中央到地方一道道政策刹手锏使出,渴望房价回落的人们正密切关注着:这种“挤牙膏式”的售房方式究竟还能走多远。
11月开始,杭州全面实施商品房预销售计划报送制度。
按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申报本公司2008年度的预销售商品房项目,总项目规模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一次性计划申报的预销售面积以3万平方米以上可售住宅房源为单位进行申报;总项目规模在3万平方米以下的,需一次性申报。
这次新政无疑直击惜售捂盘行为,以防止囤房抬价、市场欺诈的违法违规现象出现。
一石击起千层浪,杭州这次“房产新政”,对开发商们的销售行为产生了不少直接冲击,更形成了“垂直打击”。
这次新政对开发商形成的“垂直打击”是,商品房开盘量大增,相应的业务量同工作量也一并增加,随之而来的人力与开支就要增加,整个开盘的预算成本就要增加。这部分成本如何消化,成为开发商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无论哪一次“房产新政”出台,都没有改变一个事实,就是推盘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开发商手里,他们在操控推盘节奏方面,依然有着较大的操作空间。以这次新政为例,尽管要求新商品房预售开盘量不得少于3万平方米,可一些规模较大的楼盘,仍然可以分批分期梯次开盘。 (李亚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