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警惕“利润侵蚀工资”
·王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写的2007年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盈利能力与竞争力》近日出版。蓝皮书指出,1990年至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下降12%。
“利润侵蚀工资”的反常现象,在提倡全民共享改革成果的今天显得极其刺眼,它为失衡、扭曲的劳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注脚。
之所以出现“利润侵蚀工资”现象,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处于严重的供过于求状态。面对“求”职的劳动者,企业就会摆出一种“爱干不干”的态度。在企业看来,市场上的劳动力多的是,走了人完全可以找到另外的人来替补。而为了得到岗位、为了保住饭碗,劳动者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即便不情愿,也不得不接受“利润侵蚀工资”的现实。
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一般通过法律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解决这一问题。但在国内,一方面,尽管我们针对劳动者保护的法律较为完善,但遗憾的是缺少执行的刚性,造成企业规避法律、甚至违法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时常发生;另一方面,尽管我们早已建立并实施了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但保证这一制度贯彻执行的各级工会组织相对较为软弱,让这一最有可能改变“利润侵蚀工资”现象的制度成了一纸空文。
劳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部分,“利润侵蚀工资”不仅影响全民共享,也影响社会和谐。面对严重的劳资关系失衡,固然需要改变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状,但更主要的是,社会必须为改变这种不对等提供和培育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