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出现“交班危机”
“少帅”为何不接班?
根据企业家生命周期理论,未来10至20年将是中国民间财富从第一代创业者转向第二代继任者的高峰期。然而,现实中的大多数家族企业主以及他们的子女,都对家族企业的传承表现得没有信心。调查显示,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80%的家族企业目前面临着交接危机。更有人士直言预测,一部分家族企业将在交接班中消亡。
民企“少帅班”,尴尬“零产出”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有个“创业人才孵化班”,第一期选拔的29个学生基本有家族企业背景,温州民企老板的子女就占人数一半,其中26人的家庭资产在百万元以上,高的近亿元。这个班也因此被誉为民企“少帅班”,很受关注。据了解,“少帅班”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让这些“少帅”们具备经营家族企业的能力和责任心。但出人意料的是,2006年7月毕业后,这29人竟无一人回家“接班”。除1人在杭州筹资创办了一家游戏公司外,另外的28人都在房地产、汽车、网络等行业自行谋职。
目前在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工作的小王是“少帅班”的毕业生。尽管自己家里经营的五金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父亲也一直很希望他回去打理企业,但小王仍拒绝了。原因之一是不愿作直接接受父亲事业的“拿来主义”者,那会让自己没有成就感。另一方面,他觉得“家族企业太压抑”。毕业前他曾回家工作过3个月。由于理念上的差异,他在工作上与父亲发生了不少矛盾,“家族企业里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也让我在管理上无法施展拳脚。”
小王的想法在民企“少帅”中很有代表性。“浙江商人培育继承人方式”调查显示,37%的“富二代”希望自己创立一番事业;45%认为目前自己还不具备接班的各项素质,不愿接受父辈的事业。相反,他们对现代企业制度感兴趣,更乐意在经过“现代化”改造的家族企业工作。
家族企业主也乐意子女更换“门庭”?
“少帅班”的“零产出”,透露了中小型家族企业的子女不乐意回家继承生意的信息。而根据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院常务副院长侯作前教授所带领的课题组对家族企业的研究结果,与子女接班的选择相比,一部分家族企业主更乐意子女从事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性强的职业。
据侯作前介绍,在温岭市大溪镇的调查中,80%的企业主不希望子女回家继承生意。这里的企业家认为第一代创业成功并不意味着第二代接班人也能成功。加之自己完全有能力在上海、杭州等地为子女买房、买车,不需要孩子再辛苦赚钱,因此在孩子接班问题上更加理性和开明,希望他们做简单平淡的人,每月按时领取固定工资。
“无信心”传承透视家族企业内忧外患
专家们认为,尽管“少帅”们是否选择继承家族企业有着各自不一的个人因素,但我国家族企业面临的传承“尴尬”实际来自于自身的弊病。
侯作前教授说,从外部因素看,目前中小型家族企业多存在于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一代创始人中的许多人是靠胆大、投机、善打擦边球等方式获得企业发展的,虽然企业目前在人才和资金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市场已接近饱和,竞争也更加激烈,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风险。
“社会影响力小,经营风险和压力大,第一代都没有信心,对第二代当然缺少吸引力。”侯作前说,新一代由于接受过或者正在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更希望凭借自己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使财富飙升,所以倾向于选择高新技术行业。
专家建议,在我国,家族企业本身就已经是“新兴事物”,针对家族企业传承问题的职业经理人也是少之又少,因此家族企业的传承首先应从内部做起,有意识地培养接班人将成为首要任务。 (杨威 余靖静 姜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