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高兴》:开拓文学对农民工叙述的新领域
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高兴》开拓了文学对农民工叙述的新领域,达到了文学与现实的共赢。这是11月28日在著名作家、省作协主席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研讨会上,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贺绍俊说的一番话。当天,包括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等在内的10余位国内知名评论家、作家聚首古城,对《高兴》进行研讨,大家认为,贾平凹对农民工、对城市底层的描写脱离了苦难的笔法,并深入到人性尊严的层面。
贾平凹35万字的长篇新作《高兴》由作家出版社于今年9月出版发行。小说以贾平凹的乡党刘高兴为原型,描写了一群农民工在城市的艰辛生活,他用一贯慈悲、淡定的笔致打开了一个密布着冲突、错位、荒谬、伤痛、病象而又情深意切的当代农民工的故事,在文学界和读者心中引起了的又一次轰动。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说,如果说《秦腔》是写乡土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瓦解和破碎的过程,那么《高兴》就是这一叙述的继续和发展,裹挟朴实的底层生活气息。贾平凹又善于进入到刘高兴等人物的心灵深处,描绘了一个个朴实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对时下文学描写农民工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贡献。贺绍俊认为,以往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作家都用同情、体恤的姿态,但贾平凹对主人公的描写却充分挖掘了刘高兴的生活乐趣,正是贾平凹对拾荒者生活的理解,才达到了与刘高兴精神的共鸣艺术效果。著名评论家孟繁华认为,《高兴》注入了作者丰富的个人想象或者说个人经验,尤其是个人的心里经验,这恰恰是最具文学因素的部分。刘高兴来自农村,处在城市生活的最底层,但作者以想象的方式赋予了他新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我省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用“举重若轻、百炼成钢”来评价《高兴》。李星说贾平凹虽然写底层,但没有写苦难,贾平凹在温柔地叙述这大时代和刘高兴这一匪夷所思的人物,作品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是温暖、温柔的。贾平凹写底层人物的艰辛生活,但笔下的刘高兴在城市找不到出路,却是个阳光的农民。
评论家一致认为,贾平凹的《高兴》一出,他已从《废都》时对城市生活的拒绝中走了出来,他不再畏缩不前,而是勇敢地面对城市,思想业进入了新的层面,《高兴》已成为作家飞跃现实的武器。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