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百强县”释放的变革信号
那种唯GDP至上的百强县评比,自然应该寿终正寝了。现在取消既往评价指标体系下的“评比”,就是一种理性的纠编,是对经济必须“科学发展”的一种积极回应。这意味着,那种忽略发展成本甚至不计代价的非持续性发展模式,即便制造出再大的光环,也不应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前行的灯塔。
全国百强县评比的取消,是一种信号。它的价值在于,催发那些迷失于GDP追逐中人的自醒,警醒所有人去深思,到底应该以怎样的理念,来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树立科学的模式,来引领整个中国经济又好友快发展。
任何成绩的界定,都绝不应该是简单的“量”的堆积,而更应体现于“质”的保证。过去全国百强县评比,说到底,就是以GDP论成败。上了这样的百强榜,最多能说明这些县在财富数量上取得了一定领先,但就整个宏观经济视角而言,这样的标准太单一、太局限了,如果把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因素纳入相关考量,这样的“成绩”很可能就是“带血的”、是“负增长的”,这样的“百强县”又怎么称得上领先?又凭什么成为“示范”?
实例可以随手拈来。太湖周围所有的苏浙县域都进入了百强县,更是在十强县中占据了2/3的席位。不过,今年夏天的太湖水危机事件,足以让世人清醒,我们的一些“增长”举措,实际上已经为地方发展掘下很难翻越的障碍了。由此看来,百强县的亮丽光环也并非全无阴影。
诚然,我们不能认为,国家统计局是寄望于低调地“悄然”取消评比,来回避既往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标准产生的负面导向责任。但是,如果说,当前统计系统已经开始实现理性的转身,从单一偏重GDP的数字统计,转向和谐、民生、生态、环境、福利平等等更为科学与公正的广泛统计领域,那么,取消全国百强县评比,则大可不必低调,反而应该藉此高调宣扬,将那些仍然沉醉于GDP崇拜中的迷失者及时唤醒。
这让人联想起此前的百强县评比也曾起起落落,几次出现过没有评比的年份。因此,我们并不能就断言,今后就不会再次贴出百强县的榜单来。如果说,今年取消百强县评比,是因为相关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正处于改革重建中,那么,我们更希望国家统计局能够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只有让公众意见得到充分博弈,最终才会形成正在科学与公正的评估体系,相关评比才不会再次重演类似GDP崇拜的悲剧,才能真正产生积极的引领意义。 (单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