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地质往事
□文/刘远陵
去年曾自费参加了一次“秦岭地质大队”建队五十年庆典,此队1956年在郑州建队,因是中苏合作队,故人员、设备都是精选的,工作区域在秦岭故定名秦岭地质大队(中南地质局四三七队)一九五八年因河南部分填图结束,全队迁往陕西西安市。主要工作于陕西秦岭地区和甘肃一部分,队亦改名为:西北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
老同事见面不尽感慨万千,五十年哪,当年的妙龄姑娘,现已白发苍苍,精壮小伙已然驼背弓腰、老态龙钟了。半个世纪的重逢,已然永远消失了近半数,有因公献身、自然死亡以及非正常死亡。这些人的音容笑貌顿时浮现在我等面前,都算是为地质事业献身了吧,我们哀悼他(她)。遗憾他们没赶上今天的好日子啊!活着的难免老泪纵横、百感交集……上世纪五十年代秦岭山区基本没有路,搬运全靠背杠、肩挑,山民们非常闭塞,甚至不知今夕是何年,不少老人尚不知共和国全称和谁是主席。到乡政府联系工作,干部们把我“区测队”听成“汽车队”,惊问:“公路都没有你们汽车队来干啥?”到老乡家为避免误会,我们改称“地质队”,山民也惊问:“地主都专政了,你们咋还组了个地主队?”是的,山区虽闭塞、落后,但人都是纯朴、善良、幽默、好客的,我们可以走到哪住到哪,管吃管住且不懂得要钱。在这样人文环境中工作,心情是舒畅的,工作效率也是很高的。“大跃进”以后,情景略有变化,单位提出三年工作一年完(原规范要求填一幅1:20万地质图要三年)于是在既无科学规划又无具体措施的情况下我们就开始了“大跃进”,加班加点取消礼拜天……而农村公社化像一阵飓风,刮得把老人搬进几间破房(称养老院),家不留饭锅,一律到公社食堂吃饭,社员不要钱,而我们去队食堂就餐,每餐半斤粮票一角钱。开头有肉有粮,以后则是包米糊糊加蒿草了。几亩山坡地,竖起小木牌“卫星田亩产10万斤”。“大闹钢铁”使我们干地质的红火了几天,路上被县委书记拦截,非要我们给找矿点,甚至哀求我们:“救救急吧,省委指示:三天不流铁水,开除我党藉呀!”当时我们部里也有指示:“三天一小矿,七天一中矿,十天一大矿。”“大闹钢铁”山村砍伐了大量山林,烧炭炼钢。当年陕西作家王汶石就写了部小说《黑凤》是说黑凤姑娘炼钢的故事。我驻西安队部人员亦不怠慢,竟在院中建起“炼钢炉”,把能烧的铁制品丢进炉中冶炼,如:锅、踏脚的铁篦子、甚至楼上的钢窗……可我们并不是干、学这个专业的呀!“大跃进”——玩命地向前跳跃,是的,人们连想不通的时间都没有呀!留下的几位苏联专家有些想不通了,他们也插不上手啦,也就颇有微词。到了1959年我队竟从北京抱回一面国务院落款的“大跃进万岁”锦旗。专家们赶不上我们的步伐,只好收兵回营——到苏联去过他们的“修正主义”日子了!而我们的“三年任务一年完”的填图成果一经中国地质专家们验收——“全部不合格”!正好这年中共在庐山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狠批了以彭德怀为首的的彭、黄、张、周修正主义集团。彭总因否定“三面红旗”而被哄出北京,发到大西南当三线副总指挥去了。我们队也胜利了,只是辛苦一年的成果不及格要“补课”呢,我们又成立了“补课分队”。1960年以后“危机”突现,三年自然灾害开始,我们队也有过百多人的职工食堂一月竟差半月粮票!只好“低标准瓜菜代”——我们在困难中仍坚持着本职工作,如《地质队员之歌》唱的“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为祖国寻找着丰富宝藏。”是的,我们这支建队五十年的队伍,一直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从这里走了一百工程师、高工、副教授、副研、正研以及几十名局、处、科级干部。这是诸多大学都达不到的。中央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曾组织过模拟长征,我觉得我们区调人员多年走过的何止两万五千里呀,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就说过:“区调是新时代的侦察兵”。我们区调五十年庆典,使我们感到骄傲、光荣,也许到六十年庆典,我们将要走掉一大批了,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不虚度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