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痴迷环卫的人
——记西安市长延堡街道办事处环卫站站长孙宏德
干净整洁的街道,完好无缺的垃圾桶,还有整齐划一的门牌匾。虽是冬日,走在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还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环卫工人对记者说,这些都与环卫站站长孙宏德的科学管理与身先士卒有着深刻的联系。
孙宏德已在环卫战线奋斗了20余年,在城肥处担过大粪、装过垃圾车、跑过业务,2001年被分配到没有场地、没有经费的长延堡环卫分站工作。他心系环卫,情洒蓝天,带领仅有的9名职工,靠着三辆破烂不堪的垃圾车,大胆创新,大作环卫文章,对辖区各单位、经营门店、村实行垃圾承包,统一管理、统一清运。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但改变了环卫站落后的面貌,还使辖区的环卫工作迈上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有偿服务单位从刚成立时的14家发展到140家,沿街门店从30户增加到1500户,车辆从3辆增加到14辆,环卫站每月收入达到25万元。
随着单位的发展壮大,面对垃圾量大、运距远、油价不断上涨等不利因素,他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保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为了取得驻地单位的支持,他做出了“随叫随到”上门服务的承诺,彻底杜绝了辖区生活垃圾乱倒乱放现象。在“创卫”中,他跑遍了所属的31条街道和18个自然村,带领职工,清理卫生死角,粉刷墙壁,整治背街小巷、门头牌匾,在几个月里清运死角垃圾500余车2500多吨,清理街头野广告3万多条,整顿门牌匾5000多个,清除占道经营户200余家。
“孙宏德爱环卫工作比爱家人多!”这是家人的抱怨。他的确是一个“痴迷环卫的人”,整天把心思用在工作上。为了减轻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资金,他发明建造的“压缩垃圾转运站”有一个简单的“长坡道”,采取小车倒大车拉运的方式,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每年节约油料资金达六万元。目前,西安市已普遍推广孙宏德的压缩转运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去年,他又发明了一种新扫把,不但耐用性好,还可以减少灰尘的污染,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孙宏德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作者,也是职工的“贴心大哥”。保洁员刘小红家里困难,逢年过节,他总是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她。他们所的400名保洁员,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他都了如指掌,谁家有困难,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他常说:“我们是搞卫生的,先要把自己的周边环境搞好。”于是,他带领大家自筹资金60万元,建设环卫基地和改善环卫站的工作环境,修建了垃圾转运站、花园,种树植草,使大家拥有了一个整洁、安全的工作环境。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