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国家发改委
2008年采取七大措施应对物价上涨
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2007年宏观经济数据。其中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5%,全年上升4.8%,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当前的价格形势、这一轮价格上涨的原因、政府已经采取的对策和取得的成效,以及下一步将采取的措施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多原因造成物价上涨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07年5月份以来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上涨较多。2007年全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2.3%,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4.1个百分点,占全部涨价因素的85%。其中,猪肉价格全年平均上升48.3%,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5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周期性波动、疫情和饲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生猪生产下降,供应偏紧。猪肉价格上涨,又带动了牛肉、羊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
二是社会需求拉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已经连续5年超过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比较突出,资金过于充裕,拉动了价格的上涨。
三是国际市场价格的传导。我国的石油、铁矿石、硫磺、部分有色金属、大豆、食用植物油等重要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高,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对我国影响很大。这些基础性产品价格上涨,增加了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
四是企业成本推动。一些资源性产品成本除受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影响,企业环保成本提高,资金成本增加,工资水平上升,都推动了成本增加,进而推动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
此外,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有的经营者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缺斤短两;有的趁机涨价,或超过成本增幅不合理涨价;有的合谋涨价、串通涨价;有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有的提前宣布涨价信息,制造紧张气氛;还有的散布虚假涨价言论,造谣惑众,扰乱市场价格秩序。这些都对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价格上涨是全球性的。
七措施应对物价上涨
针对这一现象党中央、国务院对价格上涨情况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加强监管,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改善总量平衡状况,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快增长,多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贷款规模扩张;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管理,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稳步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加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提高环保收费标准,抑制不合理需求;对2000多种产品降低出口退税,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增长,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二是加大农业生产扶持力度。制定了扶持粮食、生猪、奶牛、油料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并已基本落实到位。今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目前生猪生产逐渐恢复,油菜籽播种面积增加1000多万亩。三是保证市场供应。采取增加临时存储小麦、稻谷投放数量等措施,稳定市场价格;在沿海地区和生猪主产区投放中央储备玉米,稳定饲料价格;组织食用植物油进口,保障食用植物油供应。采取增加进口、控制出口、缩短检修时间、委托地方炼厂加工、调整产品结构、加强调运组织、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等措施,增加成品油市场供给总量,有效缓解了成品油供应紧张的矛盾。四是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管。五是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进一步落实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要求,落实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政策。按相关规定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在全国农村建立低保制度。增加高校学生食堂的专项补助,稳定学生食堂饭菜价格。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