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26日
区县新闻
02

大棚

圆了三原下岗职工致富梦

寒冬时节,滴水成冰,位于三原县高渠乡申家村的咸阳市下岗职工大棚蔬菜种植三原基地却温暖如春,大棚里绿油油的黄瓜、红彤彤的西红柿、紫黝黝的茄子……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基地的管理员赵经伍老人说起基地大棚情况如数家珍,这个基地2006年8月由三原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开始建设,共建大棚100座,安置了200名下岗职工。这些职工根据市场和时令在大棚里分别种植了芹菜、西兰花、圣女果、黄瓜、辣子、西红柿、茄子等20多个品种,一年四季基本都有蔬菜上市,截至目前,每个棚收入都超过1万元。

孙权的蔬菜大棚是大家公认的作务最好的大棚,他们两口子都是磷肥厂的下岗职工。2000年下岗以后,夫妻双双外出打工,辛苦一年,也落不下几个钱。听到有这个项目,就到三原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报了名,被挑选上后,夫妻两个住到地里,专心作务大棚,经常虚心请教技术人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一棚西红柿就卖了7000多元,成为这些下岗职工里的技术能手。

见到李彦军时,他正在往农用机动三轮车上装西兰花,准备运到云阳镇销售。他说:“今年市场好,西兰花每公斤0.75元,光这一棚西兰花,也能收入四五千元。去年,我们也买了摩托,现在,就安下心来务菜,不管干啥,只要舍得力气,都能过上好日子。”

霹雳啪啦的鞭炮声在冬日的田野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贾军超刚刚买了新摩托,在自己的大棚前放鞭炮庆祝,希望来年平平安安,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贾军超是三原县乳品厂的下岗职工,因为年龄偏大又没有什么技能,下岗6年来,几乎啥活都干过,苦没少下,钱还没挣下。2006年8月,争取到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建造的下岗职工大棚蔬菜种植岗位后,他作务一棚菜一年下来,收入了上万元,为了销售方便,花几千元买了一辆摩托,他高兴地说:“要不是这大棚,我们生活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添置家当了,说到底,还是国家想着下岗职工,部门的干部给群众办实事。”

年龄偏大、没有技能的下岗职工是再就业的难点,三原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关注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想尽办法通过开发农业种植岗位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存状况,树立他们自主创业的信心。三原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在争取到市上对下岗职工投资建造大棚项目后,在三原县高渠乡政府和申家村的协助下,征用土地150亩,投资200多万元,仅用20多天时间就建成了100座大棚,修建砂石路2公里,打深井一眼,修筑灌溉渠道960米,解决了蔬菜大棚基地行路和灌溉问题。

三原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从下岗职工中,挑选了200名能吃苦耐劳、年龄大、无技人员安排了大棚生产岗位,并从县科技局聘请技术人员对下岗职工进行培训,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一年下来,100个大棚收入了140多万元,人均增收7000多元,彻底改变了这200名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现在,已有43名下岗职工添置了电视、摩托车、冰箱等大型家庭用品,蔬菜大棚成就了下岗职工的致富梦。

(王琮 周理成)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