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劳务输出向“集团军”转化
本报讯 春意融融,近日兴平市又有630余名打工青年赶赴京、浙、苏沪等地去打工。近年来,兴平市把劳务经济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口,把发展劳务产业促农增收作为新的执政为民的理念,劳务输出已由过去攀亲结友式的“游击队”向“集团军”转化。
兴平是全省三个县级市之一,农业人口达42万之众。过去,待业在家的劳动力总是依靠亲友的介绍而外出务工,信息不灵,技能欠缺,呈现出“季节型、游击型、苦力型”的特点,劳动所得也相对较低。近年来,该市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务输出机制,使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化、培训多元化。在全市各乡镇(办)和市区共建立了16个劳动保障事务所,在45个社区各建立1个劳动保障工作站,在223个行政村各设定2名劳务信息员。同时,在市区建立了1个劳动力市场、4个再就业基地、3个公办职介所、9个民办职介所。同时,在北京、广东、上海和江苏等劳务输出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劳务输出联系服务点,与客商建立长久的劳务用工关系,使全市的闲散劳力都能实现有活可干、有钱可赚。在培训机构多元化建设中,该市大力开展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成了以公办职业技校为重点,各民办职业技术学校、乡镇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搞普及的劳务输出培训服务体系,培训机构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特点。兴平市现有各类技术培训学校23所,开设专业门类齐全,年均培训外出务工人员达到4万人次以上。
为了切实为外出务工人员服务,该市减免办理“六证”的手续费用;对于输出区域较集中的外出务工人员,在统一进行培训后,该市还组织起来集体购买车票,免费送往西安车站,市上领导还要亲自送行,让可靠的联系人护送至用工企业。兴平市人劳局局长武建合对记者说,兴平现在的劳务输出已逐步完成了由季节型向长年型、由游击型向军团型、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的可喜转化,并由打工型向创业型提升。去年,他们共向外输出各类务工人员10.8万人次,劳务创收达到5.6亿元,今年还会有新的突破。 (阎冬 王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