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千万别建什么“标志城”
·毛浓曦·
山东曲阜向南8公里,有一座山名叫九龙山,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主建范围就在那里。中华文化标志城拟建面积达300平方公里、造价超过300亿元。复旦大学《中华文化标志城战略规划》课题组首席专家葛剑雄教授称,要把标志城建成中国的“文化副都”。
面对耗资如此巨大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工程,有关方面表示其意义有二:理论上,标志城是一项国家的宏大文化建设工程,项目选在山东实施是山东的殊荣,“要使标志城规划建设的过程成为全民参与讨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成为扩大齐鲁优秀文化影响力和提高山东在海内外知名度的过程,成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提高山东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实务上,作为我国的文化副都,承担部分中华文化家园的功能,将部分本应建在首都的设施建在此城,如标志性建筑物、中华伟人堂(内含国家纪念堂)、历史展示馆、文物展示馆、华夏广场构成核心区,周围包括国家讲堂、中国国学院、世界孔子学院总部等等建筑,为举办本应在首都举办的国家级典礼和全国性活动提供场所。
理论精神层面的东西暂且不好讨论,从实务层面来考量,所谓“国家级典礼和全国性活动提供场所”就是一个超级豪华的祭孔形象广场。
300亿元资金建什么不好,以尊孔为核心,以形象工程为措施,建一个“中华文化标志城”实在令人费解。虽然山东有钱,全省的财政收入早已超过千亿,但300亿的浩大工程也毕竟占了全省财政的四、五分之一,用这笔钱加大在“三农”、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民生投入岂不是更好,至少可以保证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当然,这笔投入对于拉动当地GDP的作用确实不可小视,但是能否将福祉落实到百姓身上也还是未知数。更何况,超级形象工程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早已人所共知。
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更应当注意的是,祭孔、尊孔和复兴儒学在中国都有着特定的意义。从2004年开始,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重头戏之一的祭孔活动,已经由原来的民间活动转为官方主导的大型公祭,祭孔时,曲阜市市长将颂读祭文。此举曾受到舆论质疑。因为,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曲阜的祭孔都由皇家主办,各地文庙的祭孔活动也都是由当地的行政长官主持。这样隆重公祭孔子的意义,并不全在于弘扬孔子的文化思想,而是封建统治者要利用这种形式来强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纲常伦理,维护一种统治体系,从社会文化的基础意识层面上来控制人们的思想。所以,到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才终于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带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轨道上来。现在,当地政府以“中华文化标志城”为形式,以尊孔为内核,容易给人造成政府尊重封建礼教的印象,都会使人们与封建社会的祭孔活动联系起来,这就不是在弘扬先进文化了,而是为一些封建的糟粕思想提供再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