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25日
头版
01

独步迈出创业路

创业寄语

走自己的路,不要受他人左右。患得患失是创业大忌。有创业想法,就去大胆尝试。遇到困难,要有咬牙克服的韧劲。

身着同一款服装相遇的“撞山”尴尬想必人人都有过。可是就有人敢这么说:“我的衣服是独一无二的,全世界仅此一套!”说这话的人是陕西省华信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爱华。因为她的衣服都是用自己的灵感设计制作的。

1955年出生、只有小学文化的张爱华,先前是铜川市工艺服装厂的一名刺绣工人。由于业务突出,先后担任过工艺美术门市部主任、采购员和销售部部长等职。1996年初,企业破产,她和其他二三百名职工下岗待业。

下岗后,时年41岁的张爱华家境还算殷实,在铜川矿务局担任科长职务的丈夫也能负担起这个家。按理说她完全可以像其他姐妹一样做个全职太太。然而张爱华没有这么做。她说:“我还年轻,我要有事干!”抱着这一信念的她决定创业。然而要干点什么?又从哪儿着手?张爱华的选择是她刚刚离开的服装业。“因为除此之外,我什么也不懂。”越过“人类往往被自己的想象力吓倒”这道坎,自信的她说干就干。1996年张爱华动员了50多名在家待业的职工,与原单位签订了租赁合同,开始了她第一次的创业之旅。

半个月后,拿回第一个订单的她没来得及高兴,便遇上难题:订单还没交货,账面上没一分钱,月底拿什么给职工们发工资?好强的张爱华一声不吭地把家里仅有的800元钱拿出来,又从十多个亲戚朋友处凑够15000元,给大家如期发了工资。

白手起家,张爱华可谓举步维艰。紧张的资金、断断续续的订单怎么能养得活厂子里的50多名职工?好多亲友劝她放弃:“放着清闲安逸的全职太太不做,何苦做这种劳心劳力又不赚钱的事呢?”面对这些困难和压力,张爱华没有丝毫动摇。资金短缺,就赊购原材料;没有订单,就带领职工摆地摊。尽管企业每个月几乎都要亏损上万元,但50多名职工的生活总算有了保障。

1998年,企业效益有所好转。刚刚松口气的张爱华却遇上原单位改制,变更了承包合同。单位要求她二十天内搬走,并偿还20万元债务。

开弓没有回头箭。身背债务的她悄悄摘下结婚时丈夫送她的戒指、耳环、项链,拿出了准备买彩电的钱。她的举动感动了厂里的职工,大家纷纷捐款集资,终于按期偿还了债务。随后,张爱华在铜川市木器厂租赁了办公室和车间,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成立了真正属于她自己的服装公司。此后,她靠着诚信经营、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公司效益和规模蒸蒸日上,成为铜川市服装业的龙头。

“我是50岁的年龄、30岁的心态!”张爱华说:“创业时,打算干到50岁就休息,现在我至少要干到60岁。这就是我的性格,要有事干,不能闲着。”至于困难,她从来没有怕过。发不起工资,她没有被压垮;背负20多万元债务,她也没有动摇;2003年意外的车祸,五根肋骨骨折,脾脏大出血的她躺在病床上也曾想过自己该歇歇了,但一个月后,她又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年产三四十万件服装的企业规模并不令张爱华满意。“如今,65亩的新厂房正在筹建,公司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打造品牌。”张爱华说。

本报记者 薛生贵 实习生 刘威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