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技术强企勇当先
——记黄河集团公司机加工艺主管杨建文
车间外春雨绵绵,车间内机声隆隆。当记者走进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20车间高级工程师杨建文的工作间时,他正聚精会神地坐在电脑桌前,用“三维建模”的方式为车间一批紧急任务编写工艺。据了解,这是一批精度要求高、工序多、周期长的军品外协任务,必须在一两天时间内将整个加工工艺编写出来,才能保证车间生产工人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今年刚40岁的杨建文是黄河集团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之一,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到黄河公司工作的18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数控加工技术和工艺程序的编制工作,是该公司“三维建模”方式加工的创始人,先后编写了100多项大型关键、重要零部件的生产加工程序,提升了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是车间唯一享受万元大奖的科技功臣和省、市劳模。
作为年轻的技术人员,杨建文始终把自己的专长与发展国防科研生产的实际相结合,怀着技术强企的美好理想,努力钻研数控及机械冷加工技术,紧紧跟踪国内同行数控设备加工大型易变形的多面体壳体类零件的加工编程方式,开拓了数控程序新的编程领域。他主抓“数控加工在三维曲面零件中的应用”课题研究,在公司首先提出了“三维建模”方式加工,有效地简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填补了公司加工某些零部件的空白,并将“三维建模”这一科学的工艺编写方式引入军工生产之中。
在关键的时候,杨建文总会把自己的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近几年,在某新品箱体、舱体与高新产品控制台等大型关键零部件工艺编程中,他认真分析该零件的设计结构和主要技术精度要求,先后变换不同的加工设备,采用了空间旋转坐标系等方法,编制了数千条控制命令,同时深入到生产现场进行验证、校对,做到加工的产品万无一失,一举突破了几项关键件的生产周期,使该类产品的加工周期由原来的三个月缩短到一个月,不仅提高工效两倍以上,而且质量得到了保证。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约费用10万元。
技术强企表现在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重要贡献上。某战型产品代表着新世纪军工科技的最新成果,也是公司去年以来科研生产的主攻方向,杨建文所在的20车间承担着主体结构的加工。该结构是易变形的铸造铝合金框架结构件,有数百个安装孔位,全部为高精度加工。公司缺乏此类超大重型零件的加工经验和大量的专用刀具、辅助工装等。杨建文接到攻关任务后,反复消化图纸,与有经验的老师傅整天推敲一次装夹、多面加工的方案,并及时编写出几千条加工数控程序。接着,他在计算机上进行无数次模拟加工,把刀具由原来的50多把减少到30多把,把加工程序简化到最科学、最理想的程度,从而使需要一个季度完成的工作量在一个月内完成,保证了该产品的科研进度,也为公司赢得了较高荣誉。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