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15日

陕西工人报煤业化工专刊-今日煤城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产业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碧水蓝天

当前版:第A8版:煤业化工专刊-今日煤城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煤业化工专刊-今日煤城
08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产业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碧水蓝天

——黄陵矿业集团公司煤矸石热电厂发展纪实

桥山苍松翠柏,沮水清流,一组白墙蓝顶的现代工业建筑群显得格外壮观,这就是黄陵矿业集团公司煤矸石热电厂。汇聚了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创业群体,锻造出了一支敬业而勇于创新的团队,创造了陕西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建设奇迹。

回顾黄陵矿业集团煤矸石热电厂的发展历程,饱含着心酸,更收获了喜悦,勇于创新的黄陵矿业人亲眼见证了煤矸石热电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过程。他们在一无技术二无经验的情况下,以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的勇气,积极借鉴先进发电企业建设经验,刻苦钻研、顽强拼搏,仅用三年的时间就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装机容量130MW的建设任务,一举成为全省最大的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被延安市列为节能示范企业,走在了陕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前列,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他们靠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勤劳与汗水,奏出了一曲强劲的发展之歌。

四年风雨创业路

黄陵矿业集团公司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的大型骨干企业之一,曾经以煤炭开采为主导产业。随着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煤矸石、煤泥、中煤等副产品的利用和消化问题日益凸现,如何实现节能环保目标、延伸煤炭产业链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黄陵矿业集团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要求,具有敏锐战略眼光和超前思维的黄陵矿业集团决策者,审时度势,决定在一号煤矿毗邻开发建设煤矸石热电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黄陵矿区实现规模发展,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思路决定行动。黄陵矿业集团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煤矸石热电厂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2003年7月黄陵煤矸石热电厂正式开工建设。煤炭企业办电厂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黄陵矿业人来讲却是第一次,在没有相关专业人才、建设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建设、能否管好,对项目建设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黄陵矿业集团选聘有着丰富机电专业技术管理经验的李宁同志任总经理兼党委书记。他到任后迎难而上,大胆尝试,带领一帮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走用户、跑厂家,考察学习同类电厂的建设和管理经验,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施工队伍和主要设备的招标工作。从那时起,煤矸石热电厂全体职工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休息时间,吃住在现场,不分昼夜,与施工、监理单位精心部署、周密安排,不断完善施工组织方案,积极创新施工管理方法,采取平行作业、交叉施工的方式,千方百计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速度。

在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煤矸石热电厂放眼长远,超前谋划人才队伍组建,着力打造自己的生产运行队伍。首先从矿区范围内选调近百名青工送往省内电力专业院校进行为期一年的系统理论知识培训,随后又将这批学员送入同类型电厂进行实践操作培训。要完成项目建成后的机组启动和正常运行,单靠这部分人员难度非常大,而且运行管理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必须另行选聘一部分有发电运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支撑。煤矸石热电厂从省内外专业电厂,招聘了几十名技术骨干,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组建自己的运行队伍。同时,聘请了专业发电厂家技术骨干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运行指导,既保证了机组的正常启动和平稳运行,又锻炼了职工队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4年11月实现了锅炉一次性点火成功,并向矿区生产、生活系统集中供热;2005年4月,一期工程2×15MW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每年消耗煤矸石、煤泥和中煤25万吨,利用发电余热向矿区生产、生活区域24小时供热,使矿区职工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发电量也连续刷新历史纪录,三年迈上三个新台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学发展创一流

如果说电厂一期建设成功的取得,是黄陵矿业集团在谋求企业发展新途径、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探索,实现电厂从无到有的里程碑式转变,那么黄陵矿业人进一步抢抓机遇,及时开工建设电厂二期工程,可以说是对黄陵矿区坚持科学发展观,扩大循环经济规模,做大做强发电产业,实现公司整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目标的最好诠释。

电厂一期项目建设刚刚过半,二期工程已抓紧筹划。经过半年的努力,到2006年初二期工程的项目报批手续全部完成。同年7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为2×50MW,配备两台国内先进的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年发电量8亿多度。热电厂边组织一期生产经营,边负责二期工程建设。在建设中,他们认真总结一期建设经验,扬长避短,借鉴大机组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专业承包,单元施工,推行安全、质量、工期、投资四大控制,强化工序衔接,统筹协调管理,对重大问题超前研究,做到人、机、物的有机结合;根据总体施工进度,科学合理地编制年、季、月、旬、日施工计划,并适时地组织开展施工劳动竞赛;全力推行目标任务考核制,创建文明工地,打造优质工程,使项目建设速度一次次地刷新纪录。经过18个月的建设,二期工程两台机组于2007年12月下旬一次性并网发电成功,顺利实现了“双机双投”目标,创造了同类电厂建设的较高水平。

黄陵矿业集团煤矸石热电厂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已经成长为全省装机容量最大的煤矸石综合利用企业,成为黄陵矿业集团公司壮大经济规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细管理后劲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总结近年来的发展经验时,煤矸石电厂总经理李宁总是这样说,“煤矸石热电厂三年实现三次跨越,每一次犹如涅槃重生。要建设一流发电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抓好安全、人才、设备三大重点,强化精细管理,才能实现再一次飞跃。”

电厂属于高危行业,技术含量大,管理要求高。黄陵矿业集团煤矸石热电厂职工平均年龄为30.5岁,虽然充满朝气,但缺乏工作经验,加之一、二期项目设计的装机容量不同,运行参数和标准差异较大,两期机组同时运行,对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难度。面对这一实际,煤矸石热电厂从四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一是抓安全创新管理,强化全员安全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原则,突出“两个落实”。首先是抓好组织落实,年初召开安全工作会,把安全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班组,做到生产与安全同计划、同布置、同监督、同落实、同检查;其次是抓好责任落实,厂里与各级管理人员分别签订安全责任书,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并提高安全责任重大岗位人员的抵押额度,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二是强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电厂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体系,推行发电作业标准化。三是严格按照“半军事化”管理要求,加强“三基”建设,狠抓现场管理,推行“两查、三严、四到位”的现场动态监督、考核机制,夯实安全基础。四是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开展“安全生产月”、“百日安全活动”、“安全在我心中、安全之我见”演讲比赛和座谈会等一系列安全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由于安全工作扎实,煤矸石热电厂实现了安全连续运行1000天。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黄陵矿业集团煤矸石热电厂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先后从大中专院校招聘相关专业学生近100名,改善了电厂的人才结构。目前,电厂大中专毕业生已占全厂人员的60%。同时结合一、二期工程投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先规范,后提高,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目标,重点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现代化多媒体电教室,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不间断地组织管理人员培训,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现场办班,提高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考评结合,建立详细的培训计划和严格的考核标准;定期举行技术交流和科研课题研讨活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攻关能力;坚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实行技能鉴定,提高职工的业务操作能力。三年来,累计培训干部职工700余人次。在人才考核方面,煤矸石热电厂制定和出台了多项制度和办法,确定了人才考核标准与内容,坚持以绩效考核为主,综合考核补充,每年定期组织职工对中层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实行末位淘汰,形成一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考评体系。在人才使用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用人机制,在选拔各级管理人员时重水平不重文凭,论实力不论资历,所有一线管理干部全部从班组长中选拔,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让那些想干事的能干事,能干事的干成事,形成了动态的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了人才与企业的同步发展。同时,电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岗效工资,工资奖金分配向一线倾斜、向工作成绩突出的职工倾斜、向技术能力强的人员倾斜,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手段,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通过有效的人才培养和舆论引导,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矿区劳模张代和乔振岭为代表的各类先进人物,其中张代同志还荣获陕煤化工集团2005—2006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狠抓经营管理,实现利润最大化。一是大力推行“三节、四控”的成本管理体系,细化煤、水、电、油等成本要素的考核指标,逐项分解并落实到车间、班组,开展车间、班组之间小指标竞赛活动,使各种能耗指标大幅下降;此外,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工程建设投资和材料消耗,大力倡导修旧利废,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二是加强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和经营考核力度。按照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消耗需要,认真预测、分析燃料、电量、电价等外部因素和成本、费用等内部因素,倒算分解指标,分项制定工资、水、煤、油、小型维修材料等的考核标准,及时补充、调整、压缩本年各项成本指标。并将指标完成情况与工资挂钩,各类消耗结余部分全部转化为工资,超支部分从工资中扣减,增强了职工重成本、降能耗的意识,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不断优化设备运行参数,科学调整设备运行工况,重点抓住锅炉和汽机两大专业,推行标准化作业,延长设备运行周期,提高设备运行效率,保证设备稳发、多发。2007年一期项目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

绿色环保一枝秀

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换取自身的发展。这是黄陵矿业集团决策者的共识。为此,电厂从建设之初就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的“三同时”和国家有关的环保标准进行,仅环保工程总投入就多达6000多万元,占项目总投资10%。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煤矸石热电厂在“三废”处理上提高标准,加大投入。对于锅炉烟气防治,安装了多电场高效静电除尘器,加装了烟气在线监测装置,在充分发挥循环流化床锅炉特有脱硫功能的同时,在燃料煤中添加脱硫剂做进一步脱硫,降低了烟气污染成分的排放,做到达标排放;在噪音治理上,严格按照《工业企业噪音卫生标准》,在噪音大的设备及相关管道上安装了高性能消音器,降低了噪音污染;在废水处理上,建设了一座日处理能力为5000立方米的废水处理车间,不但将电厂废水全部回收,同时对矿井生产废水集中处理,达标复用,每天可节水4000余吨。

电厂粉煤灰具有较高活性,可作为水泥熟料添加剂;与混凝土拌和,能取代一定比例的水泥,可作为井下岩巷喷浆支护的辅料。锅炉灰渣可作为道路铺设、屋面保温材料,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锅炉灰渣的利用上,煤矸石热电厂与有关建材、建筑单位已经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固体废弃物初步得到利用。下一步还计划对灰渣进行充分利用,制作灰渣砖等建筑材料,真正做到煤矸石等劣质煤的“吃干榨净”,形成“废物一产品一废物一产品”的循环经济闭环产业链。

煤矸石热电厂每年消耗煤矸石等煤炭副产品约80万吨用于发电供热,不仅变废为宝,还咸少了矿区由于煤矸石大量外排带来的生产压力,每年节约排矸费用近千万元。同时由于电厂的投运,黄陵矿区实现了集中供热,共拆除燃煤锅炉15台,结束了分散供热的局面,每年节约标煤2.5万吨。将煤矿生产对环境的污染降到了最低程度,是一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绿色环保项目。

文明和谐铸灵魂

四年来,黄陵矿业集团煤矸石热电厂在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通过制度规范、文化提炼,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职工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

煤矸石热电厂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围绕四个“办好”着力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即:办好职工之家、办好职工食堂、办好职工洗浴室和办好职工洗衣房。建成了职工之家,添置了图书,购置了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让大家在工作之余丰富知识、健身强体和轻松娱乐;建成了职工食堂,免费为职工供应班中餐,让大家吃上卫生、放心的工作餐;建成职工洗浴室,解决了职工洗澡难的问题;建成了职工洗衣房,24小时为职工洗衣、缝补,让大家着装干净、整齐。煤矸石热电厂还针对电厂年轻职工多、思想容易波动的特点,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正面引导和法制宣传,教育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融洽的干群关系是创建和谐企业的基石。煤矸石热电厂不断加大民主管理力度,围绕职工关注的工资分配、奖金发放、干部任用等重点和热点问题,全面推行厂务公开制度,增加日常管理的透明度;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协商,保证每位职工对企业管理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广开言路,畅通干群信息沟通渠道,设立了合理化建议箱、治理商业贿赂举报箱和总经理邮箱等,让职工敢说话、说实话而且有地方说话,为职工营造了和谐民主、轻松活泼的工作氛围。

煤矸石热电厂的发展历程,不仅造就了一个优秀的企业,锤炼了一支队伍,而且培养了一种精神,塑造了一种文化,为企业稳步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黄陵矿业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下,煤矸石电厂注重个性发挥,编制了企业文化规划,加强职工行为意识养成;定期组织各类有益文化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举办篮球赛、羽毛球、乒乓球比赛、大型歌咏比赛、职工书画展等。系统的企业文化教育和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团结凝聚、敬业爱岗的团队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捧出一江春水秀,任与汪洋竞风流!黄陵矿业集团公司煤矸石热电厂这个年轻的企业,在黄陵矿区描绘的大发展蓝图中,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在循环经济产业的道路上越做越大,越走越远!

(慕亚林 贺小军 陈岚英 杨建奇)

科学先进的远程集中控制室

装备先进、环境优美的水处理车间

外国专家对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设施一流、干净卫生的职工餐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