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警惕“诚信吃亏论”病毒流行
·徐锋·
近日,国务院有关部门一项调查显示:近五成企业家认为社会诚信环境缺失是导致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三成的企业家认为“在目前阶段,讲诚信的企业往往吃亏”。
无独有偶,本月初,上海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上海近五成未成年人认为诚实就意味着吃亏。
两个“近五成”、两个关键人群对“诚信”的怀疑态度,令人堪忧。
细看现实。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的诚信生态虽嫌发育滞后、过于偏重于道德层面,但仍然对泛儒家化的中国社会起到有效的调节;则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扑面而来的这三十年里,毋庸讳言,转型期的中国,已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一种诚信失范和诚信真空——一方面,在商品和利润的冲刷下,传统的、道德层面上的诚信原则被很多人抛诸脑后,为博取超额利润、攫取不义之财而不讲信用、甚至恶意欺骗;另一方面,新的、与市场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诚信体系尚未建立,面对全新的、更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传统的诚信守则更多地面临诱惑和考验。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比,更多人、在更多时候被抛到“守信VS失信”的十字路口。
市场经济社会本质就是一个信用社会,“诚信”是一切交往、交易的前提。转型期的中国,虽然对少数人、在短期内而言,失信的收益很高、而成本很低;但对于全社会、长期而言,诚信失范和缺失,带来的却不啻于灾难。
乐观的是,在中国的积极转型中,社会观念的整体跳跃,虽带来断裂和迷失,也潜藏着“升级”的力量。在现实需求的驱动下,中国社会的暂时性诚信失范,必将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走向制度化的重建——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垂范、倡导和建章立制,将起到异常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