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24日
文娱·体育
04

青歌赛四大症结引人深思

选手、歌手、赛制严重老化

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下简称“青歌赛”),21日进行完最后一场决赛。至此,历时40天的团体赛和个人赛落下帷幕。

曲终人散之前,对正在慢慢变老的青歌赛不妨来次总结、反思,以期待下届青歌赛多点改革创新,少点按部就班;多点新人新作,少点老人老歌。

症结一

新歌不常有“老人”不罢休

除去大合唱,参加团体赛和个人赛的选手多达数百人,一半以上的选手名字听着耳熟,他们在青歌赛上的征程多则十余年,少则两年。尤其是近两届的金银铜奖选手,都是青歌赛上的老面孔:上届美声、民族、流行唱法的金奖选手薛浩垠、刘和刚、师鹏都经历了“一两次刚起步,三四次是正常,五六次才动人”的过程;这一届的美声、民族、流行唱法的金奖选手也不例外,王红星、吴娜、姚贝娜均是上届的铜奖或银奖选手,这一次终于被“扶正”。选手们口中个个在台前念叨“我不看重结果,而是喜欢这个舞台”,结果却是个个不拿金奖决不罢休。至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有哪个“喜欢这个舞台”的金奖选手回归再赛。

“老化”问题又何止于选手之中,被几届民族组选手唱了近百遍的《断桥遗梦》、《美丽家园》,让观众耳朵听到起茧。选歌重复、评委多年一贯制乃至终身制的模式,都让这个本应青春飞扬的青歌赛沦为“老人老歌赛”。

症结二

通俗改流行 炫技不重情

叫了二十多年的“通俗唱法”在这一届终于改叫与国际接轨的“流行唱法”。但从比赛过程来看,依旧是“换汤不换药”的老路子,赛制一如既往地四平八稳,选手也一如既往地让人记不住,歌曲一如既往地曲高和寡……唱新歌不加分,唱老歌不如原唱强,在这样的现实前面,很多选手唱了高难度炫技的英文歌或远离大众的流行歌曲,而忽略了流行歌曲最重要的以情动人。难怪韩红评委直言,“我以为今年改叫流行唱法,选手们会和以前有区别,没想到大家仍停留在以前的水平。老实说,我几乎没看到几个真正的流行歌手,他们的技术痕迹太重了,大部分都在炫耀唱功。我承认他们的技术非常完美,但作为听众,我完全不被打动。”

症结三

赛事枯燥无人看 找茬八卦成热点

青歌赛一直与各种“秀”划清界限,以全国最专业、最权威的音乐赛事自居,端着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即便是监审组念封观众来信,也大多都是中老年观众热情洋溢的赞誉之词。既然是青年歌手大赛,为何不能让青年观众喜欢呢?

一位网友的总结道出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心声:“比赛形式太陈旧了,都什么年月,还是评委排排坐,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受不了的是第二现场念的那些煽情短信,让人感觉特别假;选手无论造型还是演唱都太中规中矩,远没有‘超女’、‘快男’、‘好男’来得带劲。”正因为比赛的枯燥,很多年轻观众都是冲着“旁门左道”去看青歌赛,从上届开始,青歌赛开始成为网民的“找茬赛”。在网易的一项调查中,有超过35%的观众表示看青歌赛就是“捧场余秋雨”,还有近30%的观众是因为“看到参赛者比我笨很兴奋”。

症结四

获奖选手招揽旅游原生态何去何纵

口口相传,流传在田间地头,引吭高歌或者是婉转低吟……原生态,这一凸显了人们回归大自然、重视环保及生态的情感归宿唱法肇始于“星光大道”的阿宝。不过,上届火了原生态后,结果有喜有忧。

田青评委说:“喜的是各地的保护意识增强了,忧的是过于舞台化的包装让原生态失去了原本的味道。这次大赛,我们原生态组的评判标准就是‘原汁原味’,譬如团体赛的比赛过程中,有团队在二人台里加入大提琴,侗族大歌里掺杂一些非传统的和声唱法,这些都不是我们鼓励的尝试。原生态歌手面对生活景况的改变,更需要坚持自己的路,守住民族传统;而各地政府在对原生态资源,提供保护的同时,适度扶持和开发,让原生态继续葆有它的特质。”

当纯朴的歌声震撼心灵,人们争相追捧原生态;当商业的脚步渐渐逼近,原生态面临巨大的冲击;当传承的土壤悄然流逝,民族传统何去何从?在原生态的“野味”散尽之前,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采取保护和尊重的态度,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而不是借获奖选手大肆开发旅游,处处与经济挂钩?(黄笑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