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职业女性
03

13岁签订“生死合同”学艺,20出头就独立拉起一个“戏班子”,红透齐鲁大地。更令人敬仰的是,建国后她将凝聚着自己大半辈子心血价值不菲的百余件戏衣全部捐给国家。如今,年近八旬的她仍能登台演出,用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追求,诠释着对职业的热爱。

王君青:誓把京剧唱到老

前不久,在西安人民剧院内,尚派名剧《失子惊疯》,正在上演,身着蓝色戏装的青衣胡氏的精彩唱腔,博得场内观众的阵阵喝彩声。扮演胡氏的就是今年79岁高龄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君青老人。如果不是主持人的介绍,记者怎么也不可能把她与79岁高龄联系在一起。她却幽默地说:“我从没觉得岁数大了,我要把京剧唱到唱不动为止!”

戏班里的小学徒

让时光倒流至1937年吧,8岁的王君青正读小学,日军占领青岛,父亲带着全家逃荒到胶东半岛。一月后,听说青岛环境稳定,全家返回,不久父亲染上痨病,两年后就去世了。27岁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靠帮人缝补衣物等为生,每日吃小米地瓜粥。邻人杜大爷见他们生活辛苦,便介绍王君青与其大弟去济南一戏班“共和社”学艺。母亲开始不同意。两年之后,因为生活实在难以为继,母亲只得将王君青姐弟的相片寄给“共和社”刘社长。对方一看照片,一听他俩年龄,决定用弟弟,王君青因为年龄大便被掐了下去,但母亲坚持要王君青与弟弟一起去。

到了济南“共和社”戏班,刘社长看到王君青,同意看看扮相,命人给王君青上妆,嘿,还真不错,一试嗓子,好着呢,收留下定性学青衣,当下拿出两张大牛皮纸写好了生死合同。所谓生死合同,其实是指戏班子与学徒签订的不平等的免责条款,规定马踏、悬梁、暴病、逃跑等概不负责。按下手印,王君青的从艺路自此开始了。

13岁的王君青没有料到戏班学艺如此辛苦。每日早晨5点起床,6点半上台练功到中午12点半,期间滴米不进,滴水不沾。耗腿、踢腿、甩腰等以及圆场功等等,稍有差错便会遭鞭子责罚。午饭时分是戏班小学徒们最期待最美好的光景,是一天中唯一一次能犒劳自己的时候,每个人都能领到一个大窝头,尽管早已发霉,掰开甩一甩,就着漂着几片菜叶的清汤,便是一顿心满意足的午饭。来不及抱怨谁的窝头大,下午的文戏课便开始了。

徒弟们是没有晚饭吃的,饿的时候便勒紧裤腰带,实在撑不下去了,从厨房摸出个大盐粒,喝一大碗白开水吞下去才能睡着觉。谈起当年的艰苦,老人笑言:“这无形之中也有个好处,使我们保持了好身材。”

红透齐鲁大地的“戏班子”

有付出就有回报。王君青17岁时,一次演出前,《凤还巢》的主角突然病倒了,票都卖出去了,刘社长急得团团转,瞅见旁边的王君青,心里一动:你会唱这出戏么?临时抽调上场,台上的王君青不能说不紧张,但还是圆满完成了演出,并博得满堂彩。师傅大喜,奖了个馒头给她吃,王君青咬了一口,馒头又软又香又甜,竟舍不得咽。从此王君青唱起主角来。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党召集签过生死合同的孩子们说可以回家了,王君青感到“回家没饭吃”,于是在师傅家又呆了一年,独挑大梁与大弟开始四处演戏,一年500多场。心气颇高的王君青不甘于仅仅当个主角。不久,她就组织起一个流动演出小组,俗称“戏班子”,大概有十五六个小卒。每次演出前,先到地方文化局开个证明,尔后,十多个人往马车里一挤,就出发了。因为演出应接不暇,一天能赚60多块,要知道,当时的大学毕业生月工资才30多块。

《婚姻法》颁布的1953年,正是王君青事业最为兴旺之时。主要演出的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窦娥冤》等,梅尚程荀均演。流动小组沿着胶济线到处唱,一唱便是两年,场场满座,可谓红透齐鲁大地。

百余件戏服全部上交

多少年来风雨无阻的演出,王君青付出的很多很多,其间的艰辛非亲历者所能知晓。每攒下一点钱,除留够生活费以外,就置办一些戏衣。就这样,王君青的收入最终都变成了五颜六色的戏衣裳,到1958年已达到百余件,这套行头在京剧圈子应该算是齐备的了。1958年,尚小云组建陕西京剧团,为支援大西北建设,王君青夫妇同年10月加入该团,并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将价值不菲的百余件戏衣裳全部上交剧团,归集体所用。

如果放到现在来估价,每件最少千元以上,上万元的戏衣裳也不在少数,总价值应该在百万元左右。许多人为王君青的高风亮节而感动,而王君青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来之于民用之于民。”

改革开放后,山东多所学校来信聘请王君青教学生古典戏。王君青认为自己更适合教学,教学比演戏贡献还大,就这样,为了事业她一个人去了烟台。到艺校后,她成立了嗓音研究室,用带去的用具给学生们检查。那一年刚好招生,每届六年,她带了两届。一个班60多人,专业教青衣花旦20名,而早上5点的发声课则要带100多名学生。初入校的都是些13、14岁的小毛孩子,如今,这数百名学生大都学有所成,成为国内京剧行当出类拔萃的人才。

退休后的王君青仍然酷爱京剧,担任了西安某老年大学的艺术指导,经常到高校和剧团讲课,经常登台演出,在京剧艺术的天地里继续耕耘。

本报记者阎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