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震的夜晚
口文/王延涛
5.19日晚,省应急办、地震局发布陕西可能震感较强的通知后,朋友、家人互转消息。虽然我对通知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可大势所趋,我不得不随着大流露宿中华广场。
快11点了,躺在凉席上,眼望着天上的稀少的几颗星,问爱人:1976年第一次震感的时侯你在那里?防震的那一年你在野外露宿过么?不知是我自语还是声小,爱人没吭声。我扭过头,方知她已进入了梦乡。望着月暗星稀的天空,想到1976年那些露宿麦场的夜晚。那年我才16岁,曾在两次强震感中毫无畏惧地从屋里背出76岁半身不遂的爷爷和74岁小脚的奶奶。那时的勇敢,那时的机敏,使我联想到抗战小英雄《雨来》,想着想着就甜心地自笑了。
凌晨1点,我有些倦累了。可因为有凑合一晚的思想,露宿时只带了一个张小凉席,广场的嘈杂,夜宿的不便,深夜的寒冷,我和爱人就回到了家里。把一酒瓶倒立放在桌上,做了最原始的防震提醒后,紧张疲备的心才在睡梦中放下。一觉醒来已是清晨,天大亮了,早早就走出家门去锻练身体,迎着明媚的太阳,彷佛昨夜的无奈思绪飞到九宵云外。我怀着很愉快的心情又迎接新的一天,然而,几小时后,无奈的心又回转到这次令人揪心的汶川大地震。
这次地震虽远不及唐山地震伤亡那么多,但是,在整个抗震救灾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党的关怀,国家管理和政府职能,人民互助,国际援助,以及政治,军事,科技,经济,信息等情况都远比从前。从5.12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开始,所有的中国人空前地团结了起来上到政府,下到每一个普通的民众,都自发行动了起来。人民解放军更展现出了救民于水火的火急神速,近乎疯狂的救人,主席和总理更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抗震救灾的最前沿,为灾区群众解忧排难,为部队官兵加油打气,而所有中国人,更掀起了男女老少募捐的风暴,上到大的企业家、各类明星,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和下岗工人,无不慷慨解囊,踊跃奉献。以前所有的各种不满和牢骚都被抛弃到了一边,整个华夏大地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在国难的日子里,十三亿中国人悲情汶川,举国志哀,逝者得到安息,生者更加奋发,把一个困难化作了十三亿分之一。特别是在5月19日14:28后的3分钟里,全国各族人民含泪同悲,发奋同呼;“中国,加油!中国,加油”!那一幕幕动人的呐喊,彷佛要穿过整个地壳!正如一个美国著名军事专家近日在报纸上发表评论员文章讲的那样:“中国人一瞬间由一盘散沙凝聚成钢板一块,真太可怕了!东方雄狮现在不仅睡醒,而且已经站了起来,已经奔跑了起来!”
让我们为自已是中国人而自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