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切为了灾区需要
——渭南市社会福利厂加紧救灾帐篷生产侧记
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州向帐篷生产企业发出了加紧生产救灾帐篷的号召。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来到四川灾区指导检查抗震救灾工作,他在映秀镇救灾现场答记者问时表示,争取用3个月时间使受灾群众生活正常。他强调,在解决灾民的衣食住行方面,最困难的是住,缺少帐篷。为此,全国各地的帐篷生产厂家都在加紧生产,确保在一个月时间内向灾区运送90万顶帐篷。在我省也有一些帐篷生产厂家,和全国其他帐篷生产厂家一样,争分夺秒,加班加点,确保灾区人民的需要。近日,记者专程来到生产救灾帐篷的渭南市社会福利厂采访。
灾情就是命令行动就是奉献
位于渭南市经济开发区的渭南市社会福利厂是市民政局直属的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全民所有制福利企业,主要从事棉衣、棉被、帐篷、民政工艺品的生产与加工,自1981年建厂以来,就承担着民政部门主要救灾物资的生产。5月23日,记者来到该厂采访时,主管生产的副厂长靳京生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的第二天,我们就开始生产帐篷,现在忙得没有休息时间,所有人都充实到生产一线,加班加点生产,还是供不应求。”
灾情就是命令,行动就是奉献。在灾情发生的当天,准备出差的厂长刘晟晔立即取消出差计划,当即召开会议,启动了救灾应急方案。他们认为,在灾害发生后,生产救灾帐篷就是中心工作。于是重新调整生产计划,立即停止棉衣、棉被的生产,号召职工全力以赴投入到救灾帐篷生产之中,做到人停机不停。之后,他们联系民政部,通过了首件产品检验,为保证批量生产赢得了时间。
从5月13日到18日,厂里召开了几次动员会,全厂职工都被调动起来,采购原材料的忙着采购,维修机器的忙着维修机器……到20日,第一批帐篷就生产出来了。靳副厂长说,从5月20日到6月20日,民政部给他们下达了交付4500顶帐篷的任务,他们每天要保证生产150顶左右。记者采访时,他们已生产出500多顶。
昼夜加班加点只为多做贡献
早上11时30分,记者走进生产车间,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响成—片,职工们都在低头忙于生产,没有一个人说话,车间里悬挂的“昼夜奋战、多做贡献”就是他们共同的心声。拄着双拐的车间主任秦献英嗓音沙哑地告诉记者,为了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他们采取两班倒、每个班坚持生产12个小时的办法,昼夜生产,有的职工常常要干15个小时。
靳副厂长说:“职工太辛苦了,秦主任就是典型代表,她连续多天加班,跟了白班又跟晚班,嗓子都喊哑了。前天厂领导让她休息一下,她却偷着跑来了。”秦主任说:“厂里残疾人多,许多职工都是克服自身困难来加班的。大家都在加班,我回到家里也放心不下。”在抗震救灾的非常时期,记者了解到,该厂的许多职工都是自愿来加班的。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缝纫女工郭崇莉的父亲突发疾病,她上晚班,早晨回家休息了一会儿,便陪父亲去看病。忙了一天,回到家累得连饭也不想吃。吃完饭,她又按时来上班,车间的姐妹劝她回去休息,她说:“我累得真不想来,可想到灾区还有许多人没有帐篷住,我还是来了!”普普通通的话语表明了该厂职工心系灾区人民的真情实感。
全力支援灾区方显企业本色
记者采访时,正逢渭南市副市长刘宝琴和市民政局的领导来厂慰问一线职工。在生产车间,刘晟晔厂长指着12平方米的帐篷说,全力支援灾区,是我们民政系统企业的职责所在,这种帐篷就是民政部要求生产的标准帐篷,在2003年渭南洪灾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刘宝琴要求企业在搞好安全生产的同时,要关心职工的生活。刘晟晔说,在启动救灾帐篷生产紧急预案的同时,他们也提前启动了职工的防暑降温工作。
记者了解到,该厂有近10名女职工每天忙于加班,放在幼儿园的孩子放学后无人照管,厂里就专门找了一名临时保姆,专门照顾孩子,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该厂职工的无私奉献精神感染了许多人,当听说生产一线缺乏缝纫工时,渭南扶贫技校一次就选送了40名熟练学生充实到生产一线。
刘晟晔厂长告诉记者,目前随着技校生的加入,生产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们每月的生产量争取从现在的4500顶达到5000顶以上。在完成帐篷生产任务后,他们还要加强棉被、棉衣的生产。只要灾区需要,他们就会开足马力生产。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