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让学校成为更坚固的地方
冯燮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教育部有关部门正参与灾区新建学校标准的讨论,新建学校要符合安全标准和现代教育标准,“要让学校成为更坚固的地方”。
汶川大地震,众多校舍倒塌,很多学生瞬间被夺去生命,令人痛惜。学校是人员较为密集的地方,更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所在,“让学校成为更坚固的地方”,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日本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硬性规定所有学校教学楼必须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从那时起,学校便成为每一个地方最牢固的建筑,自然也成为了地震后灾民的第一避难场所。
在日本,尽管学校成为每一个地方最牢固的建筑,但是在汶川地震后,他们仍做出了新的反应,日本政府内阁紧急举行会议,决定由中央财政安排主要资金,争取在5年内完成全国4.5万栋公立中小学校校舍的补强施工,全速推进“校舍补强计划”。日本全速“升级”他们原本就比较坚固的校舍防震级别,这种行为显得更有理性和智慧。学校重建是灾区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将“要让学校成为更坚固的地方”作为重建标准,意义十分重大,这是积极而科学的行动。在体现校舍坚固的同时,将安全疏散等逃生知识纳入学校教育,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