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地震后中国经济走势
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等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地震之后中国经济走势的关注
在去年底受美国次贷危机波及、今年年初又遭遇雨雪冰冻灾害的背景下,这场大地震之后,“中国号”经济列车能否继续平稳较快地前行
“三驾马车”动力不减 地震不会改变经济基本面
来自发展改革委、央行等权威部门及研究机构的信息表明,虽然汶川大地震重创灾区经济,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但由于受灾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小,四川全省生产总值占全国4%左右,特别是重灾区主要处于山区,这场灾害并不会改变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在灾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陆续展开之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可望经受住短期冲击,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投资、出口、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内在动力不减,地震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小组认为,当前出口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不会大幅度回落;投资反弹可能性较大,灾后重建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出口增速不会大幅回落。四川不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基地,对我国出口贸易不会有大的影响。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小组分析认为,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世界工厂”地位已经形成,出口增速不会大幅回落。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是一个大国经济体,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决定意义,外需放缓不会影响今后经济增长。”
当前国内市场供应充足,消费能力旺盛。当前我国居民收入仍将较快增长,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未来消费将较快增长。此外,不少专家也认为,灾后重建也将推动国内对建材等产品的消费。
大地震带来经济新挑战 潜在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汶川大地震虽然没有改变整体经济的基本面,但给经济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有可能使前期存在的通胀压力较大等问题进一步加剧。
由于此次汶川大地震对灾区农业生产,以及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造成较大破坏,供给方面的减少,可能在短期内对物价产生冲击,加大物价上涨压力。据发改委预测,这次灾害造成的损失将成倍于今年年初雨雪冰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作为地震重灾区的四川,是我国产粮、养猪大省。农业部数据表明,四川每年出栏的生猪达6000万头以上,在全国排第一位。到20日的数据显示,四川、甘肃、陕西、重庆4省(市)畜禽死亡1523万头(只),其中猪死亡100万头。
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小组认为,地震会增加短期内通胀压力。灾后重建会促使水泥、钢铁等建筑材料需求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推高全国原材料价格水平。
此外,地震还会给原来的银行贷款形成很多坏账。农行副行长张云说,初步预计,地震将给农行带来60亿元的不良贷款。
坚持“两手抓”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抗震救灾仍处在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面临许多挑战。为此,中央已明确提出“坚持两手抓”,一手毫不松懈地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坚定不移地抓经济社会发展。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抗击这样大的自然灾害,只有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切实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才能使抗震救灾具有可靠的物质基础,同时完成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
由于地震所带来的新挑战,当前控制物价上涨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任务格外繁重。“今年以来,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而在地震发生的背景下,这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小组认为。
(张旭东 江国成 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