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17日
社会·法制
04

汶川地震后基因认亲迫在眉睫

突如其来的地震,让无数父母失去了孩子,无数孩子找不到亲人,而他们在接受采访时,第一句话几乎都是“我不相信这是真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死难者身份辨认与亲属寻亲成为日渐迫切的赈灾主题。

DNA数据库遇难者身份识别的法宝

在5月17号的政府救灾工作会议中,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了遇难者身份辨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为妥善及时处理遇难人员遗体,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决定于5月20日建立“5·12”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

“在发生地震、海啸等大灾难后,通过面容或其他体貌特征已经无法识别的遇难者,可以提取其DNA样本,并进行检测,然后与家属进行比对。这是目前确认亲缘关系最快捷、最准确的一种方法。”日前,记者采访了蜚声国际的DNA鉴定专家邓亚军博士。她介绍,虽然尸体腐败程度会因当地具体条件而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灾难发生后3天,绝大多数遇难者就已经高度腐败,并难以通过面貌识别。

根据邓亚军参与东南亚海啸救援的经验,只要留取了DNA样本,身份识别以及认亲活动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而且一般而言,大灾之后的身份识别工作往往都会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直到去年,还送来了300个2005年的泰国海啸遇难者的DNA样本等待识别。”邓博士介绍说。

“除了遇难者,靠DNA数据库来寻找失散的亲人,往往更准确、快捷。”有着建立“中国寻亲人员DNA数据库”经验的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工作人员陈敏告诉记者,传统的认亲方式(如相貌比对、事实认定等),经常会受气氛、心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从而造成很大偏差。比如,在去年举行的主要寻找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失散的亲人认亲会上,他们为25对有着认亲意向的寻亲者进行了DNA比对,结果竟然是均不存在血缘关系。

血浓于水,虽然成功率并不高,但抱着一丝希望,寻亲者仍然会自筹旅费一次次参加各种寻亲大会。而此次地震无疑会令寻亲大军急剧扩容。作为认亲的最后一道关,DNA检测应用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等多种科学手段,所得出的结果是最为精确和公正的。而以此为基础的基因寻亲,不用见面进行现场确认,即可通过远程寄样,异地完成亲缘确定,比传统方式少花了很多精力与财力。尤其是在其他所有线索都无法找到亲人时,基因寻亲便成为惟一可行的手段。

DNA样本收集警惕泰国海啸中的弯路

让灵魂安息,给生者安慰,为了近万名无名遗体“回家”,我国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在震后第一时间联合制订了“5·12”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提出遗体处理尊重遇难者尊严,要求对遗体拍照和采集DNA样本。

“DNA样本的采集状况决定了DNA检测的成功率。美国‘9·11’时采集的1万份样本只有70%的成功率。”邓亚军指出,为死难者建立庞大的DNA数据库,以及今后寻亲者的DNA检测与遇难者数据的比对,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王立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