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新观念催生新思路,新思路带来新变化,这些年,杨凌农科城变绿了,变美了,先后被命乱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
生态建设靓杨凌
草木葱茏,天蓝水碧,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这就是初来杨凌农科城给人的印象。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光强说:“示范区成立以来,按照生态型、田园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坚持把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统筹城乡文明建设,近几年来,更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工作始终,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
城区:天蓝水清景色宜人
“这的空气好,环境好,比居住在大城市里舒服。”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
20平方公里的城区,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3%,拥有湖泊水面66万平方米,杨凌每年空气质量好于2级的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
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建设和有效的保护。杨凌示范区成立初期,就把生态环境建设理念充分地融入到发展规划之中,提出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城为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区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创造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农科新城。几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6亿多,高标准建设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中水回用系统、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燃机热电厂等,高水平地建设了空气、水质等环境监测系统等。
“当时,有两个食品企业总投资是1亿多元,但是企业要用燃煤锅炉,最后我们没有同意人区,类似的情况还不少。环境建设不容易,环境保护更难。”杨凌示范区环保局局长杨战社告诉记者。
在产业选择上,杨凌示范区将产业发展重点放在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技术产业上,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浪费资源的产业,禁止高污染产业进区。近几年,示范区已经拒绝了10多个污染项目入区,涉及食品加工、生物工程、农用化工等产业,舍弃近10亿多元的投资。
随着《杨凌示范区燃煤烟尘污染防治实施办法》的出台,杨凌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已经达到5个,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在不断的完善。同时,为了增强“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环境理念,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水平,积极推行IS0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对城区环境卫生实行全面监测和监督。2004年,杨凌示范区通过了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认证。
农村:村容整洁持续发展
来到杨陵区五泉镇降南村,家家户户屋顶看不见的炊烟,走进村民韩瑞霞的家里,正在做午饭的韩瑞霞一边熟练地用沼气灶炒菜,一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从建起了沼气灶,做起饭来又省事又干净,村里的媳妇们再也不用烟熏火燎了。做饭、点灯,一年能省300多块钱,沼气液还喂了头大母猪,今年的行情好,一窝猪崽儿就收入3600多块钱,这一里一外就是近4000块。”村干部还告诉记者以前粪土乱堆、垃圾乱到、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等现象看不到了,出现的是“粪便产沼气,沼液防病虫,沼渣施根肥,做饭不用煤,增收又环保”的良好景象。
从2004年开始,杨凌就在农村开展了以生态家园、生态校园、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提出了“五化、三实行、五推、三提高”的目标。“五化”即街道硬化、净化、绿化、美化、环保化;“三实行”即实行秸秆综合利用、垃圾城市化管理和工农业污染综合治理;“五推”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业、协会式管理和农业科技培训;“三提高”即实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人均纯收入、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在生态文明村创建的管理上,采取了“民事民管、民事民办、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办法,充分征询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不搞行政命令,政府主要是引导和扶持。
一项项以人为本的措施,使34个文明生态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过去“有新房无新村”、“院内现代化、院外脏乱差”等现象不见了,这些村的街道全部硬化、门前统一绿化、排水排污流畅,村容整洁亮丽,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改变了,形成了节能、养殖、种植等相互衔接的产业链条,走出一条农民增收、生态平衡的循环经济之路。
杨凌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强引导,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深受农民欢迎的生态文明农村建设之路。通过文明生态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到2007年底,全区农民人均村收入达到4210元,较上年增长10.2%,连续5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本报记者 马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