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铜川的颜色革命:黑色到绿色
能源城市的节能路灯
夜晚的铜川新区,五彩斑斓。正大路两旁30盏样式独特的新型节能路灯发出柔和的光芒,与天上的星光相映成趣。
与普通路灯不同,这种风能互补太阳能道路灯是将风力和太阳光的自然能量通过风力电机,太阳能电池板转换成电能来为蓄电池充电。当风力达到三级以上时,依靠风力发电照明,风力不足时,通过太阳能板蓄电充电使用。一次蓄电完成可连续使用十天以上。同时,安装在路灯上的两个不同型号的灯泡也可按照光线差异自动调节关闭转换。
正大路的新型节能路灯不仅为铜川新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还可节电28000余度。今年,铜川市还将在新区另外两条街道安装60盏同样的新型节能路灯。不远的将来,铜川全市的路灯都将依靠太阳和风照亮街区。
在新区的街道上漫步,呼吸着新铜川清新的空气。这座能源城市对能源的节约和珍惜,被正大路的路灯照亮。
因为要节能,水煤浆产品、水煤浆锅炉、节能环保植物油等大批生态项目落户铜川,西北第一座矿井瓦斯发电厂、我国首台国产60万千瓦空冷脱硫燃煤机组、水泥窑尾余热利用等前沿环保技术在铜川投运,免烧砖、LED大功率半导体光源、油气双燃料车、农村沼气池等随处可见。
循环经济破解发展难题
能源,承载赋予铜川无限的辉煌。曾几何时,工业时代的黑色文明令铜川笑傲陕西经济。但也正是由于铜川地区矿山资源藏量丰富,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电、铝、水泥行业在这里发展迅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简单的“挖煤卖资源、采石烧水泥”,一直是铜川经济的主要支撑,因此铜川一直被称为“煤城”。这种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给其带来了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等突出矛盾,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能源,难以承受铜川今日发展之殇。
如何破解这些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使老工业城市焕发出新活力?这一问题成了铜川市发展的关键。在此期间,铜川市成功引进和实施投资100亿元、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华能铜川电厂项目;投资12亿元的铜川铝厂环保节能降耗技改项目;投资4.5亿元的秦岭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全市总投资累计200亿元。据测算,实施技改后的240千伏安新线吨铝电耗14500千瓦时,比全国先进水平还低171千瓦时,生产效率提高10倍,污染物排放降低50%,消除了烟尘污染;新上的大型水泥熟料生产线吨熟料烧成能耗105公斤标煤,比立窑生产线节约20公斤,一条日产5000吨生产线每年可节约标煤36万吨。在此基础上,铜川市依托煤炭发展电力,进而做强铝业,初步形成了以煤发电、用电炼铝、电厂煤渣用作水泥原料的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了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实现了煤炭优势资源的多层次转化增值,提高了综合效益。
蓝天白云鸟飞翔
当发展陷入困境的同期,铜川的环境容量也达到了支撑经济发展的极限。结果就是,蓝天白云在川口地区出现的天数越来越少,民间流传“走路眯着眼,吃饭捂着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说法。二十世纪后期,铜川市区粉尘空气污染最严重时,每平方公里月降尘达35吨,城区上空长年笼罩着一层浓厚的烟雾,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铜川市政府集中力量,以治理水泥粉尘污染为突破口,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拆迁了老市区20多个煤台和污染企业。在市区全面禁烧烟煤,推广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特别是针对中小型水泥企业,该市按照“上大关小、治旋关立、集中煅烧、分散研磨”的思路,进行综合治理。建设了3条日产5000吨、一条日产2500吨的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水泥料生产和一大批大型粉末站,关闭拆除了22条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机立窑和中空回转窑水泥生产线,关闭了100多个小水泥、小陶瓷、小石灰、小电石、小造纸等污染企业,加强对水泥企业排污的监控和治理,以水泥粉尘为主的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严格执行新上项目环评制度、排污许可制度,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
在治理大气污染的同时,铜川市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建成了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对市区污水全部进行了归集回收处理。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城市直观山坡绿化、城市防护林建设、210国道绿色长廊建设、废弃矿山治理绿化等一系列生态建设活动,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7.3%和32.86%。经过长期的努力,铜川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07年二级和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6天,成为国家环保总局通报表彰的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增长最快的9个城市之一。
说起新老城区这几年的环境变化,一位市民乐得合不拢嘴,他说,多年的哮喘病好了,现在铜川的空气好多了,道路也好多了,总的来说比以前改变很大,特别是这四五年的变化,特别大。那漆水河的水虽然水少,但基本上还算可以,过去,不要说漆水河的水了,大家伙连吃水都比较困难。
随着城市空气和环境质量的全面好转,近两年来,过去多年不见的许多鸟类飞回来了,连不曾见过的白天鹅也选择铜川市郊水面安家。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