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五大因素制约我省经济发展
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增强,结构优化,效益上升,社会稳定。但基于我省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目前,我省经济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稳定物价压力仍然较大
省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尽管5月份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有所趋缓,但是要完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去年实际涨幅的全年目标难度很大。目前,通胀因素并没有就此消除,我省仍然面临国际市场高油价、高粮价带来的输入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旺盛需求压力,高企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向下游消费品传导压力。
价格上涨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主要包括:按今年价格涨幅与去年持平匡算,城乡低收入居民人均每月生活费支出将分别增加50多元和30多元;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并且可能带来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另外,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也使得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加大。
多数行业不景气已经露头
1—6月份,能源初级产品生产经营主沉浮的畸形增长格局再度显现,多数行业不景气已经露头。受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我省能源产业增势强劲,1—5月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特别是煤炭采选、石油天然气开采等能源资源产品生产成为推动资源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装备制造工业、有色采冶压延、医药制造业、食品工业等产业增长减缓。我省具有优势的、多年增长快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烟草加工、石油加工、饮料制造、电力热力生产供应等,增速显著低于平均水平,地震灾害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还会在随后数月持续显现。
要素供给不足仍然明显
煤炭铁路运输能力仍较紧张。省内外电煤价差100元以上,造成省内部分主力电厂存煤量偏低,而且由于电煤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省内协调供应的难度。国家实行了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统一公布、工业用地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等一系列措施,用地紧张影响项目建设问题在省市县各级全面显现。
央行连续加息,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我省金融机构存贷比不断降低,加剧了资金外流,导致信贷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信贷资金在投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例降低,一季度工业科技创新景气指数较上期下降,适应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供给不足,约束了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十一五”前两年,我省单位GDP能耗下降7.7%。据测算,后三年年均下降4.75%以上才能完成“十一五”能耗目标。当前,经济增长的实际需求与能耗下降的强制约束之间矛盾突出,节能降耗工作的压力很大。下半年灾后重建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扩张,能源化工等产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占有突出地位,服务业比重低,由此可见后几年我省节能减排的任务相当艰巨。
通胀转滞胀引发经济增长滑落
上半年,物价高位运行造成经营成本上升和企业运行能力下降,多数行业不景气造成生产大面积减速,企业生产景气指数和盈利景气指数双双大幅下滑。一季度,我省企业生产总量进入不景气区间。受汶川大地震影响,我省10个市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42.75亿元,对经济实体的经营及投资建设产生的影响还会延伸一段时间。
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也将影响一些领域的产值增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投资增长和新上项目开工建设,从紧的货币政策还将继续影响资金供给并引发资金链断裂,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另外,外部环境趋紧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样不容忽视。在上述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运行存在通胀转滞胀和经济增长显著下滑的可能性。
本报记者 薛生贵 实习生 楚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