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23日
头版
01

职业教育不是“二流教育”

·赵晓展·

前不久在天津举行的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来近千家企业到场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就有20多家,这些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抢夺技能明星。一位企业老总甚至用“惨烈”两字来形容同行间的“抢人大战”。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新民晚报》一篇报道所披露的内容:在这次技能大赛中,上海中职代表队夺得团体第一,然而谈到生源,那些摘金夺银的中职校校长们却大叹苦经:“我们的招生这几年已经是‘零拒绝’了,只要肯来,一律收下。”

一方面是社会极大的需求量,一方面是令人尴尬的生源荒,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今天,职业教育“供”与“需”反差如此之大,耐人寻味。时下不少人将职业教育简单理解为“就业”教育、“饭碗”教育,培养出来的仅仅是熟练的劳动力,而非人才。于是,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地区和部门实际上始终把普通教育看做主体、职业教育看做旁支。在这种认识支配下,尽管职校生连续几年的就业率不低于90%,但初次就业的薪水偏低、强烈的学历补偿欲望导致转岗、再就业能力不强以及企业对职校生的录用不乏短期行为等,都让职业教育在某些人眼中永远是“二流教育”,仿佛职业教育只是为了给穷孩子、笨孩子找一个“饭碗”。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但又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个“饭碗”。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提供可以让人继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如果把职业教育仅看做是培养谋生手段,而不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素质,只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忽视学生的发展能力,职业教育将很难走入良性循环。

期待在不远的将来,选择职校不再是一种无奈,职校生依靠努力同样可以成为两院院士。到那时,我们也就真正积聚起了从一个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进而迈入创造大国的足够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