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拜谒曹雪芹故居
□文/朱景敏
去年,在一个阴沉沉冬日下午,我们一行来到了北京香山脚下,去拜谒了曹雪芹故居。
故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它坐北朝南,东临金山,西可望香炉峰,北临卧佛寺,南接北京植物园,风景秀丽,环境清幽。
走近故居,不高的门楼上悬有一方题为“曹雪芹纪念馆”的匾额,是由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亲手所题。
天空飘起了雪花,我在故居的面前踟蹰。谁能想到,这里竟是“为天下的女儿著书立传”的地方?竟是写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作家居所?谁会相信,一部代表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红楼梦》,就诞生在这寒伧的农家院落里,而他的作者竟是在“饥寒交迫,绳床瓦灶”的境况中,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窘生活。
雪,飘飘洒洒地紧骤了起来,我带着几分忧伤、几分思古的倾慕之心步上台阶,走进了故居。院子不大,两株高大的黄栌树遮挡了近半个院落。我不知道,此树是不是两百多年前曹雪芹所植?树下是不是人情思飞跃之地或望月体憩之所?一条青砖步道直贯而入,将庭院中分为二。东面几间房,是当年的主人居住和写作的房间,居室内只有一张北方式的大木床,旁边放着几只空而发黑的箱子,书房内仅留有主人当年写的题壁诗,真可谓“一贫如洗”,主人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富有在此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西面几间房,是主人当年在西山生活、创作环境的立体模型展览和与之相关的辅助展览,其中一间还展有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和后人研究《红楼梦》的资料。
雪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雪花已经染白了时间和空间,甚至连同我的情感。曾记得,曹雪芹著书的地方叫“悼红轩”,在我将要离开故居的时候没有忘记寻觅,但是找遍了这个不大的几间屋子,并没有发现题在何处。正如这部伟大的著作,终究由于作者“泪尽而逝”未完稿一样,不免留给人们以深沉的遗憾!
历史上的名人在北京的故居,我去过几处,无一处不比这里气魄宽敞,这里太逼窄,太荒凉了。如果不是院墙上钉着文物保护的牌子,你还以为是走进了农家院落。谁会想到一部伟大的著作就诞生在这极平凡的所在。在这寥落寂静的院落里,我回顾茫然。这里不能与外城西南隅的“大观园”相比,那里游客如云,为的是休闲消遣。而曹雪芹太寂寞了。240年前,他寂寞地在风雪中走向生命的尽头;240年后,他的故居仅留下我们几个踏访者的几双足迹。
一股寒风吹来,吹起满天满地的雪花。我走出曹雪芹的故居,故居消失在一片白茫茫之中。